
按:7月15日,我在上海世博园新闻中心接受中国网络电视台世博主题专访,介绍世博会山东馆的设计理念、建设过程、运作机制、展示特色和目前的观众评价,介绍了本届世博会上的山东元素,分析了世博会的带动作用、后世博效应和设计启示。以下为访谈记录。
主持人:本届世博会,作为在中国举办的世博会,首要特点是形成了中国国家馆和31个省区市馆共同组成的中国展示群,山东馆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邀请的嘉宾是世博会山东馆常务副馆长、设计总监潘鲁生,潘鲁生也是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艺术学博士,曾主持第十一届全运会视觉形象设计项目,参与策划“2009年世界设计大会”等一系列设计项目和学术研讨活动。今天,请他同我们一起聊一聊山东馆、聊一聊山东和世博会。
一、山东馆的设计理念与展示内容
主持人:人们说山东馆是一座精美绝伦的巨型雕塑,将泰山的雄伟和大海的灵动融为一体,展现了山东风貌,而且在展品展项中能够感受到山东发展的脚步,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山东馆的设计理念和展览展示的总体情况。
潘鲁生:本届世博会提出了“城市发展”主题,针对这一主题,我们做出了“智慧的、创造的、文明的、和谐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回答,将展厅设计为“城市智慧”、“城市家园”、“城市畅想”三个版块,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线索联系贯穿展示空间,集中发掘传统文化智慧、展示当代发展成果、展现未来生活方式。具体以鲁班锁、孔子像、花如意作为标志符号,展示传统营造智慧、人文思想和当前的生态和谐理念,通过雕塑语言营造的“海岱交融”外形和通透的开放格局设计,传递开放、发展的理念,吸纳广大观众参观和交流。总体来说,展示涉及山东的文化、经济、科技和创意设计等方面,主要运用了互动参与的展示手段,营造了“登泰山观日,听圣贤教诲,到齐鲁人家做客”的真实情境,展示了经济展览和尖端科技,是通过设计语言诠释的山东,是从齐鲁文化和山东发展出发对城市主题的阐释和回答。
二、山东馆的施工与建设过程
主持人:这样具有较高艺术性和科技水平的展馆经历了怎样的建设过程,克服了哪些难题?运用了哪些尖端技术?
潘鲁生:山东馆采用轻盈环保的铝镁合金材料,用159根悬挑梁搭建而成,最长的16米,挑度最高处达7米。在不允许吊挂、而且结构、技术精度以及安全要求极高的条件下,成功完成了这项施工难度极大的悬挑搭建工程,外观设计、结构和技术精度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
在展品展项中,艺术装置鲁班锁由2100多块LED管束模块组装、拼接、连线、集成总控而成,运用了最新的6mmLED技术,演映不同的主题视频、变换光影效果。“花如意”作为生态装置运用无土栽培技术,作为科技展项,集合了物联网技术等尖端科技,形成了一个前沿性的信息平台。
总的来说,山东馆建设过程中也汇集了各方力量,有大学的老师、学生,有不同领域的专家,有政府的组织管理者,有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大家形成了很紧密完善的协作关系,应对解决了不同方面的施工难题,一起在施工现成度过了春节等节假日,结成了很深的情谊。山东馆作为世博园各省区市馆中进驻最晚、竣工最早的展馆,被中国馆部称为“山东速度”,这个融合了艺术家、工程师、组织管理人员的团队也有鲜明的特色,成功完成山东馆建设,被概况为“山东模式”,体现了山东人的性格和精神,这个过程也是让人难忘的。
三、山东馆项目的运作机制
主持人:一个成功的展馆,往往有高水平项目团队的支撑。据了解,世博会山东馆是二百六十余展馆中唯一一座由大学全程创意、施工和管理的展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也是二百四十多个参展组织成立的项目团队中,唯一一所全程参与展馆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大学,作为一个亮点,为我们从教育视角分析和理解世博会提供了成功的案例。请您谈一谈山东馆项目这一独特的运作机制。
潘鲁生:山东馆由大学全程参与,体现了山东省对大学参与文化项目的鼓励和支持,是对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从世博会的角度凸显出高端文化活动促进和带动教育的作用。现在,就山东馆的案例来说,教育专家关注的是参与一个文化项目将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促进科研团队建设,带动学生参与前沿实践;设计活动策划者关注的是大学与普通设计公司相比有哪些优势,他们从中看到的是学校更广、更强的专业整合能力和非商业的文化责任感;文化研究者关注的是,高校参与文化项目能赋予项目本身多少人文内涵;还有我们本身也更希望一个项目能锻炼一支队伍,带动一批学生,深化和完善一系列教育思想和方案,真正促进设计教育教学,促进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
四、山东馆的展览展示特色
主持人:山东馆因为大学团队的参与具有更浓郁的人文气息,很多参观者也表示,山东馆有一种古今贯通的脉络,从传统智慧到科技创新产品,能够感受到山东人坚韧朴实的精神。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你们把握的展示特色是什么?
潘鲁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确实希望在山东馆的六百平米展示空间中,贯通齐鲁文脉,全面展示山东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智慧。其中,有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原理的鲁班智慧,有影响中国数千年发展的孔子思想,有当代山东“和而不同”的“家园”理念,有物联网、生态农业等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式。正如中国国家馆的主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确实,无论是求解城市发展问题,还是探索寻求不同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一种沟通传统、面向未来的智慧,其中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所以我们将山东馆的主题定为“齐鲁青未了”,就是希望文化智慧绵延无尽,不断发展。
所以,在山东馆的入口设置了体现营建智慧的鲁班锁,吸引人们再次感知卯榫原理和传统工艺智慧;在展厅里设置了刘洪算盘与浪潮服务器、灯海育种与齐民要术、现代足球起源蹴鞠与全民全运、蛋壳黑陶与航天高科技陶瓷等互动对比展项,使人们在参与中体会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同时,2.561米高的孔子像也是参观者合影留念最多的景观,我想这也是大家对孔子思想、对齐鲁文化的一种认同。这些元素作为亮点体现了文化发展的精髓,也确实赢得了广大参观者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体现了传播和交流的作用。
五、山东馆的观众评价和启示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山东馆在目前的网上世博排名中位居前列,在这样一个世界级博览会中,具有这样的关注度十分难得。而且参观者普遍反映,山东馆是一个有内容的展馆,展项好看、好玩、好懂,而且不需要排队。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在设计和展示中最关注的是什么?有哪些启示和经验?
潘鲁生:截至目前,山东馆已接待了240多万游客,最基本的反馈是山东馆不需要排队,互动参与性强,这其实也是我们设计建设的初衷。因为世博会不同于专业展览和商业展览,有更广的受众,尤其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举办,观展人数较多,考虑观众的流量处理,使他们在参与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开放式设计对于较大观众流量的疏导和分解、互动展项吸纳观众参与都是有益的办展经验,同时,将思想、理念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也非常重要,如何使观众在有限的参观时间里有鲜明的印象,也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和深化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全面地展示山东。人们对于山东的印象往往是传统的、厚实的,那么我们在展示山东历史文化的同时,更希望展示出开放、发展的山东,包括山东的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我们看到,参观者中有祖籍山东的老人,他们来山东馆寻找原来的记忆,看今天的发展;参观者里也有很多孩子,带着新鲜感了解鲁班锁、瞻仰孔子像;当然还有不同领域工作的人们,在山东馆看山东的发展,看山东馆的设计创意。所以,我们要把展示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反映山东的文化、经济和科技实力,我想这也是山东优秀产业群的一次精彩亮相,是山东文化创意实力的一次展示,其中的信息空间、交流空间是巨大的。
六、世博会的山东元素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本届世博会运用了很多山东元素,例如西班牙的草编外挂就由山东手艺人编制,同时也传递了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在这方面,山东馆有哪些展示元素?
潘鲁生:山东馆采用了草柳编坐具,展示的是山东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是一种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具体来说,山东是手工艺大省,2005年以来,山东手工文化产业产值始终居全国第二位。2009年,山东农村手工文化产业总产值约为850亿元人民币。是富民惠民、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举措,具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素质的积极作用,同时可以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文化交流,塑造中国新时期农村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我想,在展示柳编工艺的同时,也可以把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推到了更广阔的平台上,供更多人讨论和交流,希望在促进城乡统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我想,这也是通过世博平台发挥积极作用。
七、世博的带动作用和后世博效应
主持人:我们看到,山东馆的很多文化展项和中国国家馆遥相呼应,山东馆对物联网生活的展示和日本国家馆等国家级展馆相一致,体现了继承传统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力度,您认为通过这样一个展馆平台,将发挥哪些世博带动作用,将形成怎样的后世博效应?
潘鲁生:我想,山东馆是山东设计、山东科技、山东经济的一次精彩亮相,展示中有我们的文化创意元素,有我们的多领域创意设计团队、有体现前沿标准的设计协作机制,有山东知名企业,有世界领先的尖端科技,就此将赢得更多的合作伙伴,开辟更广的发展空间。
同时,展示本身具有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尤其山东馆项目吸纳大学参与,除了据用普遍意义上启迪心智、促进公众教育的作用外,还将具体促进山东省的设计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尤其对于设计方面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将起到切实作用。
八、世博会的设计启示
主持人:日前,联合上海世博局,您做了以设计为主题的世博讲座,对本届世博会的设计理念、设计元素、设计合作方式做了全面梳理。作为设计领域的专家,您认为本届世博会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潘鲁生:很大程度上说,世博会就是设计的博览会,体现设计对生产力的诠释、对生活方式的引领。本届世博会以城市发展为主题,从宏观求解城市化问题到创新优化生活方式,全面体现了设计的意义和作用,启示我们把握和谐发展理念,运用前沿科技,构建全面高效的设计团队。
我想,本届世博会不仅提出了城市发展的主题,而且提出了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目标,那就是“使生活更美好”,设计的主题已经不再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运用更尖端的科技、形成更强大的实力,而是使生活更加美好,而且,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不只是是产品的设计创新,而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宏观战略,关系到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看,本届世博会诸多案例馆、国家馆都给我们提供了设计促进发展的思路。
具体来看,设计应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当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辅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应当促进文化繁荣;优化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以设计创新引领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设计创新。或者说,设计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实现生活的幸福,科技是有益的辅助和桥梁。此外,本届世博会也启示我们,无论是城市规划设计、产品创新设计、展馆创意设计,都需要多领域、多专业的协作,设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设计或者专业设计,而是一种综合系统的行为,我们也要在将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相关管理运作机制。
九、对世博会的畅想和期待
主持人:在节目的最后,请您谈一谈,作为横跨设计、教育、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多领域的专家,您对本届世博会的影响有怎样的期待?
潘鲁生:我希望世博会启迪民众,使大家更富有创新精神;通过促进交流,形成关于城市发展、社会发展更多的共识和经验;也希望世博传递的和谐、低碳、可持续理念为广大公众、为设计师接受和应用,真正融入、作用于日常生活。
我想,一场在中国举办的世博会,应该更广泛、更长远的使中国百姓受益,更主要的也是从发展理念、创新能力、文化素养方面受益,这需要大家更自觉、更积极的推进,相信也将由此实现更好、更和谐的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