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说民艺 |
我们下乡采访民间艺人家传手艺时,经常碰到有些艺人不正面回答你的问题,跟你打哈哈。后来遇到的事多了,也就明白了,他们这是怕手艺全被别人学走,给自己留了后路。过去手艺都是命根子,不外传,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一门手艺可形成一个行业、行会、行帮。他们这么做,也是生活所迫。现在想想,这实际上是过去所讲的“艺不外传”、“艺不传女”的思想使然,是过去保守技艺传承观念的遗存。
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结构的组成与发展,其根本是依靠血缘关系来维持和发展的,宗法制度对家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手工技艺的传承制度上也是如此。私有制出现以后,原始氏族时代那种“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形态逐渐被“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社会形态所替代。男性家长制确立,血亲种系的传承被当作社会关系的先决条件之一,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一切社会事务及活动都围绕家庭的稳定和发展展开。无论是天子宝座的一家一姓世代的因袭,还是平民百姓以姓氏构成的家族势力的壮大,都是在家庭的范围中进行的。天子“家天下”,平民百姓则以小家为做事的基点,让家庭兴旺发达,子孙繁衍昌盛。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的观念突现,家庭的聚合力更加强化,逐渐有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则来保障。无论在国家政务,物资生产,民俗生活中家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农民、牧民、渔民和手工业者的民间各阶层也逐渐增强了以家庭为核心的内聚力。受封建社会生养民俗和传宗接代观念的影响,工匠们仅将家庭作为自己负责的终极,不可能有较高的境界考虑国家手工业的全面发展;他们缺少经营意识,以满足自给为最高的生存标准,缺少应有的竞争能力。对于技艺的传承,也采用父传子、子传孙的世袭单传制度。他们的唯一信条就是一切总要依附于家庭的范围,目的在于使家庭兴旺。一些艺人宁愿将自己本家的绝技传给有继承权的养子,也不能传给女儿。因为女儿出嫁后就会将技艺传给男家,这在家规上是绝对不允许的,除非女儿终身不嫁或招赘来传代,否则不可能突破家庭的范围。
在家庭中,家长制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明代徐三重的《明善全编·家则》曾记载家长的规范“必明礼义,识时势,谙事体,通人情,乃可以主持家业,和合人心。”家长既是道德规范的教育者,又是礼义传授和治理家庭的统治者。在依靠手工艺谋生的家庭里,他又有技艺的传授权和决定子继父业的权力。由于严格的家长制度,使局限在家庭范围的手工技艺大多成为“世袭”,使技术交流封闭在家庭的小单元之中。由此观念的支配,一些艺人宁愿把高超的技艺带入坟墓,也不能传给非家庭成员的弟子,哪怕有继承能力却是血缘之外的徒弟也无可奈何。
另外,手工艺的传承方式之所以家庭化,从人类发生学角度来分析,与中国原始先民早已积淀的建筑村落与庭院布局的向心式构成及定位方式有着明显的承传性和观念上的一致性。先民强调人与物、物与境、境与天的相互依存关系,注意以人为中心,以家为中轴的环形发展,从而使得民族形成了顽固和保守的特质。手工技艺的传承也必然趋向封闭保守,这不是以人的意志而能改变的。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应该全面地去看待它。另外,由于封建社会重政轻艺的根深蒂固,手工艺不可能像诗词歌赋那样有长足的发展。历代文人把技艺贬为雕虫小技,不准登大雅之堂,不能入正史,没有文献记载经验理论和技艺总结,只能依靠工匠的口头传授留给后代,这也是手工艺走入家庭而又无法摆脱的历史原因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