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说民艺 |
2006年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无论从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到“文化遗产日”的确定,还是从第一批5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形成到第六批10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从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成立到殷墟申遗的成功……无不表明我国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之高。当前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与保护措施主要有三种:一是对民间手工艺的调查记录与文化生态保护;二是对民间艺术品的收藏整理;三是对民间艺术品的再生开发。像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主要是对民间的传统艺术基因遗产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的调查、记录和整理。
在研究方向上,我想就认识层面来说,对待这些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艺品如年画、剪纸、刺绣等品类,不应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手艺,应将其看作一种植根于民众中间的、活态的文化来对待,重视这种民间文化载体的生存价值。这最终会导致我们的政府及学术的重视保护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一种民众的自觉,在民众中产生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氛围,给民间艺术提供生存的土壤。
当前的民间艺术抢救与保护由于其自身特殊性而产生的限定性,要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从分布地域上讲,民间的文化艺术遗产存在于广大的农村民众中间,几乎遍及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从民间艺术的品类上将,类型极其丰富,民间艺术的品类涉及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物品更可谓浩如烟海。从从业人员角度上讲,民间艺术抢救与保护存在严重的从业人员不足的状况,目前,只是一些政府及院校科研机构在进行这项工作,还缺少社会的广泛支持。从技术层面上讲,我们的调查工作还停留在原始的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工作层面上,面对如此浩繁的工作,缺少必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我认为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要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保持一致,将现代化的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应用于民族民间手工艺术及其文化存在方式的保护上。也就是要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对民族民间手工艺术及其文化存在方式提供一种较新型的保护方法,解决数字化技术应用于“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问题。
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为我们的民族民间手工艺术保护的数字化应用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它为民艺品的整合整理、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比如通过这项技术我们可以更为方便地进行民艺品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记录,并且可以使我们的调查成果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大众展示,推动民间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此对民间艺术图案辅助设计系统的研发,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文脉传承有一种技术的保障,简单地说,就是为我们以“为生活服务”为目的的设计提供更为方便的素材库及软件技术,使这些设计品更为明显地体现民族传统特色,进而使得传统文化的大众认同感加强,营造出一种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这些技术的实质就是应用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使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专家和爱好者的层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响应这种本土文化的保护,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前一篇:正月十五闹元宵
后一篇: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摄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