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谈民俗 |
(河北民间年画中反映二十四节气的<<九九消寒图>>,表现了民众对天、对大自然的关注,以及人类与大自然的生存关系。)
节气农谚是:
“阳历节气极好算,一月两节不更变;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一月小寒随大寒,农人拾粪莫偷闲;
立春雨水二月里,送粪莫等冰消完;
三月惊蜇又春分,天气昭苏栽蒜来;
清明谷雨四月节,大小麦田播种勤;
五月立夏望小满,待雨下种勿偷懒;
芒种夏至六月里,不要强种要勤铲;
七月小暑接大暑,拔麦种菜播萝卜;
立秋处暑正八月,结实更喜日当午;
九月白露又秋分,收割庄稼喜欣欣;
十月寒露霜降至,打场起菜忙煞人;
十一月中农事闲,立冬小雪天将寒;
大雪冬至十二月,完了粮税过新年。
古人在同大自然的顺从与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所形成的诸如物候历法、二十四节气等经验主义的自然观,几千年来对农民的生活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类农业谚语,是农民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的一种经验,在生活实践中很灵,全国不少地区不仅有这样的农事谚语,另外还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节令用语、“七十二候应”谚语,以鸟兽草木的变动来验证月令的变易。这类谚语不胜枚举。民间谚语不仅对农事重要,也影响着百姓的生活方式,就经验总结而言,也是对全世界的文化创举。
比如说立春吧,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把这一天看作是一年的开始。立春俗称“打春”,是夏历的正月节,从公历来看是在每年的2月4日这一天,按照传统的算法,是大寒后的15天,这时日行黄经是315度,气温开始上升。山东鲁西北这一带有个俗语说“春来鹅毛起”,要“试春”:把一节竹筒埋入地下,在露出地面的竹筒口上放一根鹅毛,立春时刻一到,鹅毛就会飘飘悠悠地飞起来,这样就可以表明地气的萌动,春天的到来。这一天是冬季过去和春季开始的标志,在古时是一个重要节日。《礼记·月令》中记载:“周天子以立春之日亲帅公卿诸侯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这种风俗演变到现在,在山东,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走一次,叫做“迎春”或者是“接春”。德州的一些农村,这天出了村子往东走,只要是碰到穿红衣、戴红帽或者是提红包的人就算迎到春了。
前一篇:我的新疆考察——风光(一)
后一篇:如何看待大学生学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