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版《赵氏孤儿》演后感

(2011-03-11 21:35:01)
标签:

京剧

墨本丹青版

赵氏孤儿

分类: 新版京剧《赵氏孤儿》

2010年6月创意,历时4个月的反复斟酌,10月建组,11月完成剧本整理和编曲,12月启动宣传,2011年1月正式下地排练,1月15日公开响排,25、26日在大剧院首演,3月7日回到逸夫。演出之后,综合了大部分观演者的意见、提议,启示很多。

 

关于“墨本丹青”的概念和这个戏的关系,不少人费解。这需要从2008年在京津两地混搭演出“墨壳原态”《乌盆记》的成功开始说起。那时纯粹无心插柳,少马爷爱票京戏,我们爷俩在马骞的鼓捣下拴在一起唱了出原汁原味的骨子老戏《乌盆记》。“墨壳”一词从墨壳老本衍生出来,大意是指遵循规范传承;“原态”顾名思义,就是原生态,以最本原的表演方式展示京剧和曲艺。当时演出场面之火爆,至今记忆犹新。这个概念也就随之延续了下来。

 

“墨本”是指传承余《搜》和马《赵》之精华,“丹青”则双关了程婴说破一场以水墨丹青说故事,并以津门山水画派大家申世辉先生创作的三幅主丹青作为天幕。当然这些无非是为了营造京剧表演的写意环境。马骞的最强项,是营造观演环境,而不是一味干涉表演技术。这样也就给我和伙伴们大大提供了二度创作的自由。

 

我和马骞在某些方面有惊人相似的个人情结。所以才有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八义图拓片、明检场、乐队着长衫,这样的整体效果。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的旧,我们却认为这才时髦简练。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个人喜好,有时固执地没什么道理,可还是要坚持。

 

说来说去,这些还都是外围的包装。在核心问题上,我们必须要丢掉很多固有的见地和习惯。毕竟在京剧传统的审美标准下,这个版本确实火候不足,青涩有余。一张张青春洋溢的新脸,很难刻画出这个大悲剧的况味。不过,味道还是可以通过技术的不断磨练日渐呈现的。这就得好好庆幸我们有着赖以支撑的四功五法,一切的内心活动和情绪表达,都能以唱念做表一一外化。观众叫好,谁能知道是为了技术过硬还是感情到位?实践屡屡告诉我们,闭门造车的谨慎,绝对比不了千锤百炼的鲁莽。不见观众,永远不知道真问题在哪里,不拉开大幕,永远是在自说自话。还有一点:经验主义害死人。

 

有人提议,分饰韩厥和赵武二角的郝帅,前后两次僵尸,有卖弄技巧之嫌。过去马版是两个演员演,我们的版本由他一个人分演,摔两次僵尸就十分明显。仔细想来,我们是尊重了原本面貌,而忽略了合理性。这个提议是专业并且严格的。今天已经讨论了修改方案。郝帅同学十分欢欣,因为不需要一个半小时内连续摔两次了。

 

最后那一段新创作的“瑜式咏叹调”,在一次次的不败战绩中得到了永生。这是我万万没料想的。说实话,真没觉得自己唱得有多美妙,每到那个前奏响起,心里就打鼓:不要忘记了唱腔和唱词,不要唱破了音。结果却是喝彩满满。回家闷头总结过原因,有二。其一:高一鸣老师的唱腔写得实在好,易于我发挥特长;其二:后半出剧情比较沉闷,观众虽然没有尿点,好像也没有HIGH点。这段唱非常适时地让观众一吐为快,全盘宣泄了。如果一定要让这出戏留下点什么,最后这段唱应该是个不容忽视的亮点。(后附唱词)

 

《反二黄慢板》

肃风乍起秋叶降,零落尘泥觅魂乡。

吞污含垢十五载,莫道喋血岁月长。

白头老翁何怅惘,人间终究换沧桑。

今朝一旦天日朗,叹只叹丹青暮至草木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