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会给孩子买各种礼物,玩具、书籍,背后都有自己的原因:类似的玩具曾带给自己很多童年美好回忆、希望能代替自己陪伴孩子、希望能开发智力、希望能继承自己某方面的素质、培养自己欠缺的某方面能力、希望能转移孩子由于家庭关系不好默默伤感的注意力......很多。真正仅仅因为孩子喜欢、能带给他快乐这个原因爽快的购买的,其实不多。
我自己也是这样:因为是女儿,所以很庆幸地少买了几百辆大大小小汽车(看到很多养儿子的家庭,小房间地上全是汽车);因为自己不太是纯女性化的特质,所以也只给女儿买过一个芭比娃娃,也就没能培养起她对打扮的重视、兴趣和服装搭配的能力。我自己很爱看书,所以在女儿半岁起就开始给她买书,买了10年的书,装满了她自己的1.8米高的一个大书橱。已经成功的养成了她用读书来快乐的,读书来静心、用读书来调整情绪的好习惯。结合她不同的年龄,不同时期的兴趣点,不同生长时期的需要:艺术历史的、自然地理的、科学幻想的、哲学推理的、校园小说、励志警世的......我给她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沙发角落,有洁白柔然暖和的羊毛毯、有光线柔和的阅读灯,以及她在安静读书时绝对不受任何干扰的环境,她可以在完成作业后,在那里享受地看她最想看的书,最想探索的世界。
前段时间,楚楚回来说,同学们都在风靡看一套韩国漫画书《幻想数学大战》,将难懂的数学知识和原理融入在精彩的漫画人物经历中。她说,她也想要看看,为了能提高数学成绩。在网上给她买了第一第二集,(一套是10本),让她先看着。没有给她买全套,告诉她我想她明白的人生的道理:1)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2)保持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才能让你保持梦想。
3)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欲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学会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得满足。
楚楚接受了我的“大道理”,她可能自己也觉得每本20多元,一下子买10本这个要求一定不会被允许的。她去学校和别的同学换着看,可是同学的家长可能也和我一样的思路,所以每个人都只有1-2本第一二集。于是,过了几天,楚楚来和我谈条件:万圣节能不能作为礼物再送她两本?(没同意,那是外国人的节日,那为什么圣诞节送礼物呢?不也是外国人节日吗?她反问)如果下次数学考试成绩提高了能不能再奖励一本?如果连续帮我们做唰碗扫地全套家务能不能换一本?她的心思活络在如何能说服掌握决定权的我。
过几天,一个偶然的时间,帮她整理书桌,看到她的日记本,上面写着:“今天,我早已想要的《幻想数学大战》妈妈终于给我买好了,我飞快地看了起来,可惜我看书太快了,很开就被我消化了,国庆节里只好反复看了。我好想看《幻想数学大战》剩下的8本啊!”
看到这一小段话,我突然有些自责,觉得女儿有些可怜,她不过就是想看书,又不是什么不好的愿望,我为什么那么刻意的以一些所谓人生道理就不让他满足呢?以我自己的想法抑制她的求知的欲望呢?那些道理,她长大以后在她自己的人生中自然会知道,何必非要以这样的方式让她过早知晓呢?我突然意识到,对于楚楚对于我,目前最重要的是:“让她快乐,无条件的让她快乐,让她知道她的快乐和满足,不需要通过任何努力,任何交换,因为我们爱她,因为她值得和配得上被无条件的爱。”让她感受到这点,是比让她知晓那些大道理对于她的心理成长更重要的事情,那是一个人从小被建立起来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楚楚放学后,我告诉她我的一个决定,我准备一次性给她买全这套书,让她看着我下单。楚楚满脸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喜,抱着我反复问“真的呀?!真的呀?!为什么呀?为什么呀?”我笑着告诉她“因为喜欢你啊!”
第二天,楚楚得意地告诉同学妈妈给她买了全套《幻想数学大战》了,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羡慕,因为只有她一人没有任何条件地拥有了全套。她告诉我,这样的感觉太爽了,从来没有过的!!
和弟媳分享此事,她告诉我小学时她的爸爸给用两个月的工资给她买了当时400元的一辆粉红色自行车,全校就这一辆,同学都很羡慕她。那种满足感是终身难忘的,是她回忆起关于成长中父母给自己的礼物事情中印象最深刻的。她说那个感觉就是清楚知道“我是值得拥有最好的的!”
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礼物:那是一个信念,“我是值得拥有最好的的!我是值得被无条件的爱的!”
后来问楚楚,“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妈妈突然决定给你买全套的书?”
“不知道,你说”
“保密,以后会让你知道的”
“我知道了,你一定是领悟了”
“领悟了什么?”我很好奇她竟然会用“领悟”这个词了
“领悟应该把小孩子的自由还给小孩子!”
呵呵,她竟然能想出这样的话来。
是的,自由,把小孩子的自由还给小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