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活动。组员之间明显比第一次互相理解和亲切很多。
在反馈的环节,上次跑上来就“猛烈攻击”我的人对我解释,其实是投射对自己妈妈不满意的部分,也是不接纳自己身上相似的地方。
这次的主题无形中就定格在未婚时是否要搬出家,和父母分开住来寻找独立自我。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状况,这其中已经呈现了各自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特点。话题在一圈下来后自发转到了母女关系上,尤其是如何与强势地、以让人窒息的干涉自己的方式爱着自己母亲关系处理上。小组的动力真是奇妙,没有预设的主题,没有结构和目标,就在一个无形动力的牵引下越发深入。有眼泪,有愤怒,有挣扎,有矛盾......
看着一个伙伴着急地“拉”另一个安享父母温暖的伙伴必须得出来独自生活,放弃对这安逸的依赖,才有可能真正的“独立”“成长”。我也跟着着急起来,忍不住“参战”,忍不住告诉她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别人,在于她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在于为什么她那么不能接受、不能理解、不能容忍别人能长久的和父母住在一起,没有冲突矛盾,并以此为快乐幸福。
小组带领人史老师及时地打断我,提醒我,我那个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又跑出来了,她又以她熟练的旁观、分析和解释在小组里了。史老师建议我换一种表达,以“我感觉”“我的感受是”来开头,这样才能以“我”这个人的身份亲身参与进来,有自己的体验。而不是对别人旁观后理性的冷静客观的分析。
是的,要的就是亲身体验小组的动力,我不是每周一花时间花钱来给别人做咨询的。
我迅速调整角色,说我的内心感觉——
“说实话,我听你们谈和自己妈妈的争执、冲突,矛盾,我觉得非常的羡慕,因为我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的,我的妈妈去年底去世了。我18岁上高中时离开家,到大学毕业后就到上海,一直远离父母,聚少离多,也就是过长假和春节在一起。在妈妈去世后,我计算了一下,在自己离家到妈妈去世这18年里,我和父母真正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时间不超过两年。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太少太少了。所以,哪怕父母爱的方式有些不对,请还是尽量多在一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