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这篇随感早在周二就该写了。但是一直没有写,哪怕中途写了一些其他有趣的事情,但是,其实,这并没有能帮助我彻底回避这件事,这个心情,写这个随感。
周二上午,接到临终关怀志愿者助理小静的信息:马老师,您服务的23床于今天早上去世了,谢谢您对她和她家人的服务。
竟然那么快的,距离我得知说医生诊断不超过一个月那天起,才过去不到一周,她已经没有了。手指在她蜡黄的涨得硬硬的肚皮上轻轻按摩的感觉还留在指尖,“叔叔”那焦虑得不停给她摩擦式按摩手臂的样子还在我的眼前......
遗憾的是,我只去了三次,而且每次都处在艰难的没话找话说,寻找突破口能够更深入服务的状态。我现在唯一期望的就是在她去世三天前借给她家人的那本《临终关怀》的书能够陪伴他们度过这段时期,那上面有具体的指导如何哀悼,如何度过悲伤,如何回家。哪怕我再也见不到我这本书了,我得再去买。
这几天我在抓紧看被推荐的《疾痛的故事》这本书,这是美国一个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哈佛精神病医师与人类学家克莱曼博士写的,他结合自己20年来的临床治疗和数百个真实个案中发现:
疾痛,不仅属于身体,而且连接着自我和社会。讲述这些疾痛的故事,不但对于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都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他说:没有任何东西象严重疾痛那样,能使人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认清生活的真实境况。
他说:慢性疾痛教会我们认识死亡,让我们懂得,抚慰失却才是治愈过程的重心所在,也是生命渐渐老去的主要部分。疾痛的故事启示我们,人生问题是如何造成的,如何被控制的,又是如何产生意义的。
他说:当我们为无法减缓病人的剧痛而感到绝望时,可以请他告诉我们,他是怎样忍受这种痛苦的,日复一日地经历这样漫长的治疗疗程有什么感受。与病人交谈现实的疾痛的经验是可能的,即使是与那些经理最惨痛的病人,去见证和协助整理他的这种经验会有实用的价值的。
他想告诉每个医学外行人同一个主题:疾痛是有意义的,了解它如何产生意义,就了解了关于疾痛和医疗,或许还有关于人生的一些基本事实。
.......
一本很好的书,应该能带给我一些启发。也应该能帮助到想要了解疾痛和需要陪伴亲人经历疾痛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