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莲.梦露,好莱坞不可超越的性感明星。这是她最首要的称谓。
《传奇》制作了一部很好的纪录片《玛丽莲.梦露的死亡秘密》,被我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里,无意中看了两遍。
纪录片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了她自杀前的那段历史,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外表五光十色,内心支离破碎”的女人,在那样的情况下,这个女人似乎只能有这样的结局才能结束那一切痛苦了。
一起来看看——
梦露出生前,父亲开着摩托车离开她在怀孕的母亲,从此没有回家。她一生没有父亲,更没有父爱。
母亲后来成了一个“疯子”。
梦露因此成为一个终身寻找爱、需要在别人对自己百般迁就中确认自己是被爱、被重视的女人;是在聚光灯下在万众瞩目下才觉得自己被关注、被爱慕的可怜女人。
有三段失败的婚姻,“男人们因为她是玛丽莲.梦露而娶她,又因为她实际是诺玛.琼(她的原名和原本的性格)而离开她”。同时还被医生宣布一生无法生孩子。这注定了她最终是孤独的,没有人可以牵挂的。
她沉溺与一夜情,和很多男人的一夜情。她得不到她真正想要的爱,只能在性中去找到那片刻的被需要被宠爱的感觉。而每一次性的体验后,是情感上更大的缺失,带给她更强烈的是“男人爱的是我的身体,不是我的人”这样的绝望感。
她在自杀前几年长期依赖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给她最特别的待遇“可以随时打电话给自己,拜访自己”,也给她特别的照顾“每天晚上去看望她”。她把自己的房子也买在心理医生家的附近。最终,这个心理医生也要被她的女儿对爸爸似的依赖给逼疯了,逃到了欧洲,被再次抛弃的梦露把自己要对心理医生说的话录在磁带里。
她的制片人因为她长期的迟到、任性、日益枯萎的精神而越发对她失去了耐心,解雇了她。
当她获得电影大奖的时候,她是孤独的。没有获得大奖时,她是挫败而无人安慰的。
她想过过正常人的生活,换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城市,企图摆脱到哪里都挥之不去的聚光灯,这样她就不需要习惯性地条件发射职业化地面对镜头摆各种诱惑的姿势和笑容供记者们拍照。可是,失败了。她已经无法回到一个平凡的人过平凡的生活。她活着就必须继续扮演好她的角色,甚至“玛丽莲.梦露”这个性感明星的角色。
她对死亡的理解是:终于可以结束了,是对疲惫不堪人生的终结。
她于36岁,孤独地在自己的家中服用过量的镇静剂而自杀,陪伴她的只是童年的白色钢琴。
纪录片主持人说:也许,如果她不走进好莱坞,不成为玛丽莲.梦露,有个好男人好好的爱她,给她一个家,孩子,她还有可能幸福的活着。而好莱坞的镜头把这一切畸形都无限放大了。
所以,她选择了死亡让自己歇下来,休息下来,停顿下来。

纪录片链接——
http://v.163.com/video/2010/7/7/B/V6B3M6J7B.html#sd=V6B1F7IK4&ld=V5R0IVVN2&nvp=v.163.com/video/2010/7/K/4/V6B1F7IK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