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红楼迷,从小学开始随大人看越剧《红楼梦》。到后来看了8遍原著,是四大古典名著中唯一啃了又啃的,从专挑宝黛爱情片段,看到诗词歌赋,看到贾府的吃喝食谱药补,看到每个丫环的命运性格,一直到前两年再看,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主要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动机。每次都有看出新的趣味收获来。
再说电视剧,87年经典的老版,我也反复看了,去年还买了一套,偶尔有兴致时再独自重温。
所以,我怎么可能不看看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呢?中午买了一套光盘,回家学习。
时间问题,只挑重点看了三个最经典篇章:黛玉进贾府,第一次全体主要人员出场。宝玉宝钗调包结婚。黛玉临终前精神和身体的反复及最后归去。
感觉是:1、画面很美,果然如网友评论,李少红式的。有《大明宫词》的影子。
2、插曲特别,又像越剧又像昆曲,挺有时尚元素。
3、人物对话语言太过忠实原著的书面语言,听起来反而有点太过文绉绉的别扭。
4、人物大多新生代的美女,但是似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长相、气质、韵味、作态都太过相似,我可能需要耐下心来看完整才能辨别出谁是谁。不像老版,每个演员还是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和个性的。
5、经常有点旁白,算是把无法一一细细演出来的背景交代清楚了,应该是便于没看过《红楼梦》原著的人理解的。这点谁想出来的电子?满符合现代社会的快餐文化的。
6、有不少场景和音乐配得的确很像恐怖片,本来满好的意境,被那些镜头故意拉快或者故意放很慢,再配上经常出现在恐怖片里的音乐,让我看得心都抽起来了,莫名其妙的多了一些紧张害怕。这点其实是有点过了。很多的片段,的确有点类似《聊斋》倩女幽魂似。
7、黛玉的死是个重头戏,可以看出导演是下了功夫在努力描绘出一个全面的画面的,从景色,到周围每个人的态度言语反应,到黛玉自己的形态、言语、心理、回忆......细节详细刻画,大概都要分成在三集里了。一开始看得很过瘾,觉得相比来说老版对此重点篇章拍得有点简单简陋了。但是看到后面,看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外围人物对话心情来烘托主人翁命运的悲惨,让我越发看得有点烦躁了,竟然生出“这个黛玉怎么总也死不了的?”不满来,我为我作为一个红楼迷,竟然被这新版搞出这样的感觉来而转为不满它的拖沓冗长了。
8、下面写我最看得不舒服和别扭的意见:那就是少年宝玉和姐姐妹妹们演员年龄的搭配问题。少年宝玉看上去象个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阶段的男孩大小,而其他所有的姐姐妹妹们,那些演员,一看就是20多岁的演员。看到小宝玉刚出场在黛玉新进贾府的时候,两个演员反差那么大的(原著上黛玉是比宝玉小的!!!),看那个那么小的小男孩含情脉脉地发愣地看着那么那么大的“林妹妹”,用似乎还没有变声完毕还带着男童的声音对着那一看就是姐姐或者阿姨的“黛玉”喊“妹妹”,说实话我别扭到有点恶心。当时做了一个动作,就是直接连续NEXT,进入到换成大宝玉演员的部分了。
其它写不出了,因为没有看,也不打算再看了。到激发了我想把老版《红楼梦》电视剧或原著再翻出来重温对照一下的兴趣,或许,这也是新版《红楼梦》的一大额外的贡献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