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書摘:當尼采哭泣 (转贴)

(2008-11-04 12:23:31)
标签:

杂谈

分类: 咨询及读书随感/个人成长

書摘:當尼采哭泣

這是一本心理治療小說,一 本寫得很精采,又能啟發思想的小說。

本書是小說體裁,有些話雖然不是真的由尼采親口說出,而是作者憑著對尼采的理解而藉由他的口來說,但可信程度應該是蠻高的--倒不是尼采一定會這麼說話,而是作者透過他的話所傳達的意念,應是忠於尼采思想的。從書的後記裡面也可以看出,作者下了蠻大的考究工夫,而且書中有些信件確實是出自尼采之手。

以下是從書上摘錄下來的(其中加注的文字是個人的筆記)。


1、尼采對權力的話題極為敏感.....對於任何放棄競爭、並聲稱自己是個利他主義的人,他徹底懷疑他們的動機。他的觀念啟蒙於叔本華(Schopenhauer)。他相信沒有人會有幫助別人的欲望:幫助他人僅僅為的是希望去支配他人,並藉此增加他們本身的權力。


2、太多權威、太多顯赫的意見與推論,會壓迫一個人總和想像的能力。 (p.80)

3、尼采回答說:「....對前蘇格拉底時期的作家,我有強烈的興趣。浸淫在他們的作品裡,我總會發現回到原典的重要性。詮釋者永遠是不忠實的。當然,這不是說他們的不忠實是故意的,而是說,他們無法踏出他們所處的歷史架構。同樣地,他們也擺脫不了個人經歷的框架。」


4、布雷爾深信,年老、死別、比朋友長命的痛苦,就在於缺少了被人觀察的機會;過著不受注意的生活,就是一種痛苦。


5、「希望?希望是最終的災禍!」.....「在我的書《人性,太過人性》,我主張,當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的時候,宙斯放在其內的災禍就逃進人類的世界中,不為任何人所知的是,那裡面依然保留了最後一個災禍:希望。自那時候起,這個盒子與它所矚藏的希望,就被人類錯誤的當成幸運的寶庫。但我們忘掉了宙斯的願望,他要人類繼續讓自己受盡折磨。希望是災禍中最糟的一個,因為它延長了折磨。

6、「....死亡的最終報酬是不必再死一次!」 (p.105)


7、對於見到我們秘密的人,還有捕捉到我們脆弱情感的人,我們都感到恨意。因為在那一刻,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重新獲得克制我們情緒的權力。...... 如果你以一種同情的態度接近他,他會指控你試圖獲取控制他的權力。.......他聲稱為了要發現真理,人必須首先徹底地認識自己。為了做到這點,人必須把自己從習慣的觀點移開,甚至離開一個人本身的年代與國家--並從一段距離之外來檢查自己!
注:這句話裡面的「他」都是指尼采。

8、『任何不曾殺死我的東西,讓我更強壯。』因此,我再說一遍,『我的病痛是一種福氣。』」


9、「研究與學問始於懷疑。然而,懷疑在本質上就是充滿了壓力!只有強者能承受它。對一個思想家而言,你知不知道真正的問題是什麼?......真正的問題是:我能承受多少真理?」

10、「把你的動機解剖得更深層一些!你將會發現,永遠沒有人做任何事情是完全為了他人。所有的行動都是自我中心的,所有的服務都是利己的,所有的愛都是自私的。」
注:令人深思!可是想到那些在社會上服務別人的義工、社工...等,我們能懷疑他們助人的動機嗎?是否還有其他動機潛藏自己的內心深處?即使幫助人可以得到快樂或慰藉,除了幫助別人這個單純的想法,難道不也是為了撫慰自己的靈魂?亦或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仔細思考尼采的話,確實有它深刻的道理。

11、「你可能會告訴別人其實無所謂,我接受你的承諾。重點在於,你會告訴你自己什麼,還有我會告訴我自己什麼。....你會在你的自我投射中利用我......但是你不曾看出來的是,我會被你消耗殆盡!你對我的憐憫、你的施捨、你的感同身受,你幫助我、控制我的技術--這一切的結果,是把我的力量,犧牲在讓你更形強大之上。我還不夠富有到足以負擔這樣的恩惠!」
注:這段話更進一步的說明了前面關於幫助別人的動機論,以及它對受幫助者產生的損失與負擔。要看書本裡更完整的對話,才更能感受到這些話的震撼與精彩!我自己對這段對話的理解是:當你試著幫助別人,從中得到快樂與成就感的滿足之後,能保證自己不在日後向他人吹噓你對那人的幫助?說他之所以有今日,是因為你的幫忙?即使你能保持緘默,但重點是你自己和受幫助者內心的變化,你不會感到一絲優越感嗎?而這份優越感從何而來?從受助者身上剝奪而來!尼采認為男主角布雷爾幫助他的真正內在動機,其實是犧牲別人內在的力量,來讓自己更形強大。

12、外面每一個美麗的女子,都有某個可憐的男子,厭倦於跟她性交。
注:喔.....真是太過人性了。

13、那些藉神的名義進行治療的人,根本是把他們的軟弱投射到他人的身上,然後,只以增進他們自身力量的方式來照顧病人。

14、「......在《歡悅的智慧》。我在裡面陳述說,性關係與其他關係沒有兩樣的地方,就在於他們也牽涉到一種權力的鬥爭。基本上,性渴望就是完全去宰制另一個人身心的渴望。」

注:Hmm.....

15、「......你也必須學會去嘲弄,嘲弄的路上躺著健康。」 (p.317)

16、「我們對慾望,比對慾望的對象要愛得更多!」 (p.342)

17、「活著的時候就去追求人生!如果人在實現了的他的生命之後死去,死亡就喪失了它的可怕!如果一個人生不逢時,那他就永遠不會死得其所。」
「這是什麼意思?」布雷爾再次問道,感到從未有過的挫折。
「問你自己,約瑟夫:你實現了你的生命嗎?」
「你用問題來回答問題,佛德里希!」
「你問你知道答案的問題。」尼采還擊說。
「如果我知道了答案,我為何還要問呢?」
「為了避免知道你自己的答案!」
....
「你經歷過你的人生嗎?或者被你的人生所經歷?你選擇了它?或者讓他選擇了你?喜愛它?或者悔不當初?......」

注:這段對話挺有趣的,帶點禪宗的味道,它迫使男主角布雷爾去面對並深思他這四十年來的人生。佛德里希是尼采的 first name,約瑟夫則是男主角布雷爾的 first name。

18、「你想要成為你自己......你的善良、你的責任、你的忠實--這些是你監獄的欄杆。你會被這樣微小的德性所毀滅。你必須學會去認識你的邪惡。...... 婚姻不該是牢獄,而是孕育某些更高層次東西的園地。或許,唯一挽救你婚姻的方法是放棄它。......婚姻是神聖的。然而,毀掉婚姻總好過被它所毀!」


19、不要讓你的生活控制你。否則,到頭來,在你四十歲的時候,會感到你不曾真正地活著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