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红楼梦>的喜欢,一直关心着为了重拍电视剧<红楼梦>而搞的"红楼梦中人"海选活动,关注着<新报>上每一篇对海选活动的报道.
报道说:报名演贾宝玉的的选手已经突破了2.9万了.
大部分选手在采访中不大方的随意的表示:"从来没有看过那本书.","我对贾宝玉一点不了解""我没有时间看书,看书太慢了,没有耐心","最多看几集以旧版电视机碘片了解一下"
......听到这些回答,记者表示的是对这种不以为然的态度的无奈.
而作为对<红楼梦>有特殊喜爱的我则是更感到气愤和悲哀.如果,让这一群从来没有看过<红楼梦>原著的,只想着借此活动或者电视出名的人来重新拍这个巨著,那能拍出什么样的水平呢?如果不能拍出超过原来水平的《红楼梦》那还有什么必要非得重新拍呢?重拍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只是商业运作和挑选新人吗?我有点替曹雪琴感到悲哀.
记得我自己在中学时期就反复看了五遍原著(包括高鄂的后四十回),当时在播的电视剧<红楼梦>也看过几遍,最后熟悉到对剧中的每个人的身世、经历、性格、感情、心理都如数家珍。(甚至连其中不知名的小丫鬟都清楚地知道她的命运的变化)。在上大学和工作后,还买了不少红学家的研究著作来看,觉得非常有意思。
现在的这些小孩子们都在忙什么呢?忙到连静下心来看一遍《红楼梦》原著的时间都没有吗?我觉得不是,这从心理分析来看是不成立的理由,真正的原因只能是他们的心理觉得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看这本书,觉得这本书不值得他们花时间去看,觉得不需要看也一样有机会凭自己的外貌和人气甚至关系得到这个成名的角色。
无话可说。我只知道,我会在最近安排时间把《红楼梦》的原著再看一遍,我也有几年没有看它了,有点想他(她)们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