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最初的时候,我做心理咨询是"短平快"的风格,每一个新的案例,一次,1-1个半小时结束.就象医生看病,前一半时间对方倾诉苦恼和问题,后一部分时间给予分析、引导探索一些可能来访者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意愿、需求和动机,最后给一些可操作的建议和方法。那个形式,更有点象老师的角色。
曾经,不少来访者说完后都会向抛出了一个大包袱给我,然后总结语是:我说完了,该你说了,给我点方法吧,你说我该怎么办?”然后,所有的压力转移到我这里。就象病人在医院看病,说完自己的症状,习惯性地等待和索要医生的药物。这也使得一些咨询中,当我感觉到来访者的问题接近后半部分,接近尾声的时候,那压力逐渐的在转移,有个声音会提醒我:她就快说完了,就快跟你讨要方法了,你快想方法吧。后来我知道,当咨询师的注意点是在自己的压力上的时候,其实那帮助别人、带动别人的能力是被抑制着的。
曾经,自我分析过我的“短平快”治疗风格背后的心理(不断的自我内心分析是咨询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这其中其实是有不自信,不自信还有能力面对来访者“上一次咨询后,觉得没有什么效果,还有其他什么好方法”的反馈;也因此有回避、有不创造这样的反馈回来的机会。哪怕自己独自会在心理惦记着每一个来作过咨询的来访者:他/她都好吗?那些方法有效吗?那些苦恼和伤心还存在吗?......没有人回复我,因为我的“短平快”在第一次分手的时候“终结”了他们。
后来,突破了对同一个来访者第二次来咨询时的畏惧, 转折的个案是一个有外遇危机问题面临崩溃的女人,这是一个必须要陪伴一长段时间心理问题。想要帮助到她的愿望超过了对自己的不太自信和做长期咨询的最初的胆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从容地按系统的治疗外遇危机的程序,一次、两次...六次...陪着她一点点由对伤心的压抑、对未来的绝望一路走到后来的“尝试重新建立信任关系”
从自己的切身经历,更加认识到:很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不可能是一次性就解决问题的。心理咨询不是老师,不是医生,是一段真诚的专业的陪伴。陪伴求助者走过最无助的时间,陪伴着引导他自己找到存在其自身的解决他的问题的方法,陪伴着探索挖掘出其自身成长的潜能。只是很多来访者因为还不太了解这个角色,或者习惯了做学生做病人,对心理咨询师有着不正确的期盼,而咨询师也因此而对自己的角色有不正确的自我要求,要求自己是个无事不通的老师,或者是个药到病除的神医。这些其实都是对来访者问题的解决无益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在咨询开始之前问我的来访者:能跟我谈谈你是怎么看待和理解心理咨询的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