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蕅益大师:与茂林律师的通信

(2019-01-15 15:21:30)
标签:

蕅益大师

问茂林律主

老师严净毗尼。接引后学。不肖虽餐德化。未奉玄旨。适趣方丈。复值飞锡他方。弗获请益为耿。窃尝再读律藏。质诸近时戒仪。颇多矛盾。敢询大方。伏祈裁答。且如坛受具。有难止许三人。过四便不得戒。今何一授辄数十人。此出何典。又如三衣定制。不过竖三横五。今则竖三横六。致令左臂叠作三重。复出何典。又如非时食戒。本无开听。今称七不过午。复出何典。又如观水观时。是名律师。一线过中。终不下咽。时怀非想。犹结吉罗。今午斋每至未申。复据何典。其余讹谬。更不易数。倘许细问。容当续问。

 

不肖驽劣之质。复生像季。信乐甫萌。先哲已逝。深悲业重。笃志毗尼。遵如来之明训。矢五夏以专精。大小备阅。已经两度。讨究抄录。亦既数番。虽为五乳法眷。实愿私淑云栖。顾云栖耆宿。鲜有以弘律为任者。每欲质问而无从耳。惟老师德腊俱尊。福望并盛。人天师范。末代津梁。故倾渴翘勤。欲申咨决。岂敢故为难问。以虚探实。幸老师慈鉴而卒教之。勿作是非人我会也。窃闻古人云。经论二藏。说通五人。惟有戒经。如来自说。等觉以下。犹非所堪。譬诸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迦叶白椎云。是佛所制者。不应却。非佛所制者。不应制。此岂非千古不易之典也。即如逐人受戒。大难方许三人。过四便不得戒。不惟出在僧祇。即根本四分等。皆有明文。后贤纵或惮繁。如何辙违佛制。且得戒不得戒。关系匪小。岂因云栖大师所行。便可置诸不辨。将所称学戒者为学何事。

又如三衣。止长三肘。阔五肘。过是数者。步步结等流罪。乃至与佛衣等量。便结第三篇罪。此与迦絺那衣自不相干。迦絺那衣名功德衣。五条十隔。受舍各有定时。今有多时但持此衣。用当三衣。讹谬更不必言矣。

又如律中八种十种开听。本谓展转食。别众食。及不作余食法而食。皆属上午。岂属非时食也。非时食。戒中云。若有服吐下药者。止许煮麦。不令头破。漉汁饮之。不闻有权开也。不肖所据者。惟是律藏五百余卷。所以一线过午。便不敢食。每遇途中失于正食。遂至忍饿经宵。或有未入藏经。具他方便亦未可知。以老师见闻广博。必达开遮之致。所以虚心请教。况戒经云。若为知为学故应难问。倘言不干典。则非智者所谈。安得置诸勿论。

又律中离衣宿者结罪固有明文。不肖从不敢犯者。若夫不持鉢之结罪。五部皆所不载。想更有出在他经者。不肖实未见耳。

又如丝绵绢帛。不肖在家先已断绝。若在经文乃充类至尽之言。非以此为破戒。未可称为大端。而过中受食。咽咽结第三篇。恐亦未是小节。夫渡海浮囊。芥子许犹不可舍。况第三篇罪。喻如手掌。顾可弗爱惜耶。

每痛近时禅和。但逞狂解。拨教扫律。终日掠虚。不知务实。种种恶态诚如所云。不肖厌之已久。无劳明诲。然正法将颓。设非解行双美。难以障其狂澜。三学相阶。始克有济。中流砥柱。舍师孰望。老师秉佛遗教。弘演毗尼。正法住世。赖此一人。不肖景仰既深。咨求斯切。忧怀婴杵。乃布腹心。倘不蒙摄受。麾诸界外。则操戈之讥。其谁以归。古者忠臣事君。尚能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我等为法王臣。丁兹艰运。岂应坚竖门庭。横争胜负。甘令正法扫地耶。伏冀垂详。不胜欣荷。

净信堂初集卷六

摘自:蕅益大师全集,巴蜀书社,2013年版,第七册,410-411页。


与茂林律主

久别慈颜。每怀渴想。止因忧在法门。遂尽废世法温寒。非敢于老师所有遐心也。迩闻陆行之居士。述老师不满集要中疑似一则。谓不肖意指老师。此殊不然。但因悯忠大会律主。有五百问解。而究竟终不可解其中作犯止持。关系如来正法不浅。不得不冒死置辩。实与老师无交涉也。律中有四种广说。经中有依义不依语之文。若谓五百问是佛说无容致疑。则受生血盆高王等经。亦称佛说。亦可信受奉行耶。愿老师以大悲心。乐善心。择法智慧心。无人无我心。俯察刍荛。庶不犯如来斗诤坚固之记。法门幸甚。不肖幸甚。禁足礼相好。未遑礼足敢此代布。

前遣彻因比丘并致贱柬。大意的的惟为法门。实无半点人我见识。倘有轻忽耆宿之心。不惟律制不容。即护法天龙。亦当见谴。想老师慈悲普覆。智慧深广。虚怀乐善。决不终于按剑者。敢再布腹心。以祈下采。大约律学之讹。已非一日。即如宣公亚圣犹为怀素所嫌。义净大贤。复受名义集弹驳。故知自如来以降。虽等觉菩萨犹有最后无明未破。犹未称一切智。老师虽博闻强识。贯通三藏。岂遂纤悉无疑。不肖虽驽劣无似。顽钝不堪。岂无片长可采。即如律是比丘轨式。俗不合闻。一出于根本萨婆多部。一出于戒因缘经序中。根本部因缘乃迦叶佛时。有外道子欲破佛法。假意就比求学。比丘告言。法有三藏。在家俗侣得闻二藏。谓经及论。毗奈耶教是出家轨式。俗不合闻。于是外道子以此事白其母。母令权时出家。学习其法。然后破之。子既出家。不久遍通三藏。为大法师。赞扬正法。母大呵之。子以孝故便作谤语。众上座谏劝。复出恶口相詈。感得多头鱼报。母堕厕中做虫。此段因缘甚长。必老师所熟阅者。不肖义例中又略出之。而老师尚习而不察。茫若不睹。则老师之于藏中。旋阅旋忘。亦可知矣。若谓俗不合闻。止属半月诵戒。则三藏具在。自可展阅。何待出家而学之耶。若谓此事出在萨婆多部。不出僧祇。不足凭据。则五百问。又岂出僧祇部耶。且将此一段公案。决定辨明。便可审知老师与不肖。孰忆孰忘。孰疏孰密矣。必若麾不肖于门墙之外。不肯虚心细商。不肖固无奈老师名分。何独不虑诸佛菩萨。天龙鬼神。亦有抱公心而不平者耶。字字血泪。言言赤心。万望勿作是非人我会也。旭无任死罪死罪。顿首顿首。


净信堂初集卷六

摘自:蕅益大师全集,巴蜀书社,2013年版,第七册,448-449页。


附茂林律师简介:

茂林(1569-1636年),讳性祗,俗姓沈,浙江长兴人。、

本名  茂林

所处时代  明代

出生时间  1569

去世时间   1636

十七岁出家,学净土法门于云栖莲池大师,立志苦行,远参耆宿,依古心律师受具足戒。后古心立其为法嗣,命住苏州报国寺。师精究戒律,博通经藏,并以念佛为法门,日持无量光如来名号十万声。惟不喜口头禅,时加以诃责。登座敷扬,开化四众于吴越两地,每以莲宗垂训,说戒谈经,得戒者无数,传法十二人。崇祯八年(1635年),茂祖受地方官绅徐溶等迎请住持归元寺,更名戒幢律寺(又名西园)。翌年,即示寂于西园寺。临终告众曰:“凡我弟子,严持戒律。宗主念佛,深信因果。有不道者,摈之出寺”。表达了其一生宗旨及严格风范。著有《四分摭略》、《五百问略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