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和诵经,量化提倡不可无,但必须超越
(2019-01-13 10:40:56)
标签:
大众阅藏蕅益大师阅藏知津 |
念佛和诵经一样,都是佛门最常见最殊胜的修行方式。不仅各种是各种共修法会中必备的内容,也是个人修行最常用的方法。无论入手方便还是究竟要求二者,颇多共性。从究竟要求上说,无论是念佛还是诵经,最好都能做到没有杂念,摄心而修。但是,作为方便而言,许多法师考虑到众生的程度,都会慈悲地降低要求。
比如念佛,法师一般都不会上来就特别强调念佛不能有杂念,因为那样一来大家就没有信心念了。而且,为了鼓励大家念佛,一般也都会说念得越多越好,有些法师还会提出三万、一万每天最少念佛的数量。虽然不能说,每天念一万声的就一定比念九千声的强多少;但是,一般来说多念本身的确有助于修行。毕竟念佛是消业开智慧的一种重要方便。
诵经也是一样,能做到没有杂念最好,但是如果上来就过分强调这个标准,也同样会打击信众的诵经信心。所以,从鼓励大家诵经的角度,宣传诵得越多越好,也同样是有助于众生修行的善巧方便。甚至宣传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读完多少部佛经,多长时间可以读完全部佛经,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过去人们很少认真计算过佛经的分量,误以为读完所有佛经所需时间,非常可怕,难以实现。许多人就因此而自暴自弃,放弃阅藏的志向。现在通过简单计算,合理安排,人们发现在不很长的时间内可以读完佛经,就会鼓励许多行人鼓足勇气读经阅藏。消除了人们读经阅藏的心理障碍,鼓励人们读经阅藏,功德无量。
把所有佛经都诵完一遍,虽然不能保证人们的修行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但是这样做本身也是很有意义的:1,所有的佛经都熏到阿赖耶识田中,将来必定会生根发芽,功不唐捐。2,把佛陀教法通读一遍,可以帮助发现有意义的度生方便。比如,明代蕅益大师当时发现自己受比丘戒没有得戒。这的确很严重。后来有居士在大藏经中发现了占察经,告诉了蕅益大师。大师仔细阅读后,发现认真修持占察法门可以解决比丘戒的问题,就开始大力弘扬此前从未有人弘扬过的占察法门。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佛陀教法的全面阅读基础上的。
因此,无论是念佛还是诵经,从究竟而言,都应该在深度上努力要求自己,从一开始入手的方便而言,量化的提倡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便。只要不执著方便为究竟就好。
末法众生,心量狭小,量化提倡不可无。末法众生,执指为月,量化提倡又必须要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