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被“贱卖” 你我都受益
(2018-04-27 06:11:22)
标签:
佛教弘法群众路线读经 |
贱卖佛法这个词,我是在朋友圈里听说的,也不知道说话的人对此有没有明确的定义?假如认为佛教弘法主动贴近民间,就是把佛法贱卖了,这个判断恐怕就有问题了。
说句可能会被骂死的话:佛法从最初的缘起来看,就决定了其弘传的过程必将是佛法被“贱卖”的过程。
世尊刚刚成道,第一次讲法就是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由于这部经太过深奥,以至于很多法身大士都听不懂。所以佛陀当时就想入涅槃。在大梵天王的祈请下,佛陀才决定,主动走下神坛,去鹿野苑,找他原来的五名侍臣,从最初机的佛法开始讲起。
佛教自先秦就进入中国,最早也是在民间得到流传。那些西域高僧起初往往通过一些神异灵验的示现,让民众对佛法产生兴趣。直到东汉,佛教才真正被官方承认和接纳,被上层社会所关注。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确立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修行体系,最早只局限于上层精英人群中,影响并不普及。直到善导大师出世,他利用种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抄写弥陀经送人,绘制弥陀经变相,在基层信众当中普及持名念佛等,使得净土宗念佛求生净土的思想迅速在民间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唐宋时期可谓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既有上层对于佛教理论的阐发,也有民间多种多样的普及型弘法模式。我们在敦煌文献中可以发现大量证据,表明当时的出家人经常在民间街头巷尾,通过说唱表演、诗歌绘画等方式,宣扬佛教思想,令当时文化程度很低的普通大众也能接触佛法,信受佛法;使得中国佛教成功的融入了中国文化土壤,成为千年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如果把这些佛教在民间活泼泼的、接地气的弘法方式都称为贱卖佛法的话,恐怕今天我们就见不到世间还有佛法流通了。印光大师曾指出,弘法人士应当乘时利见,因时制宜,随机设法,使佛法适应时代,流传不绝。这样的思想正是大师基于佛法流通的历史规律,为后人做出的精辟开示。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佛教民间化弘传的过程中,也出现种种弊端,比如甚深佛教义理的被简化扭曲,佛教思想与民间信仰混迹杂糅等,导致佛教的世俗化庸俗化现象也大量出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法确实被卖的太贱了。
那么“囚禁佛法”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词是我臆造出来的,想表达的是:一些弘法人士过分强调佛法的高大上,认为他就应当在高墙大院之中,巍巍庙堂之上,在威严肃穆的仪轨衬托下,才能讲经说法。甚至,他们觉得佛经义理十分深奥,一般人不可能读的懂。我们不能自己读经,必须等祖师大德来开讲。所以他们把自己跟普通信众隔绝起来,把大藏经束之高阁,自己不读不讲,也不许普通信众自己阅读,形同于把佛教囚禁在道场里,把佛经囚禁在藏经阁里。在我看来,这种囚禁佛法的模式更加可怕……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解。有的人以为,这是在抬高法师的地位,想说明“没有法师讲解,大家就听不懂佛法”。但是,这个说法是一种误解。
这句话出自《华严经》。当时有位菩萨赞颂释迦牟尼佛的弘法功德而说了这句话。意思是说,五浊恶世众生本来没有机缘悟道解脱,如果不是佛陀主动发愿到这个时代的娑婆世界弘法,那么,这个世间的人再聪慧,也不可能有缘接触到佛法,也就无法解脱轮回,更不可能证得无上菩提了。可见,这句话本身就是赞叹释迦牟尼佛主动放低姿态,积极弘法的行为,而不是用来抬高一般弘法者个人身份的。
大般涅槃经也讲,对一个一阐提讲大乘佛法,虽然他不信,但却因为不信,也成了他未来圆满菩提的因。所以,佛陀鼓励弘法者积极弘法,演说大乘佛法甚深义理;鼓励护法者积极护持正法,共同让大乘佛法在浊恶世间常住,永久利益无量众生。我想,我们应该随顺佛教,老实奉行,把被囚禁的经典释放出来,让他更好的与民间对接,为无明长夜带去更多光明吧。
佛教走向民间,固然会有一些弊端出现,然而却可以不断完善,兴利除弊,总比把佛法囚禁起来,让人间闻不到佛法,好得多吧?
民国是个大动荡的时代,中国佛教到了衰亡的边缘。太虚大师、印光大师等大德观察到,佛教衰落的原因之一在于,弘法者一味宣扬那些义理深邃、境界高妙的经论,普通信众文化程度太低,很难正确把握这些思想,导致出现执理废事、歪理乱事等问题。所以他们不约而同的,以不同方便,探索着让佛教重回民间的弘法新模式。比如,太虚大师从藏经中取出一直以来不太被重视的利于初机的《十善业道经》等经典,演说弘扬:印祖大量流通儒道因果伦理典籍,接引众生渐次走入佛门,接触正法……这些算不算把佛法贱卖了呢?
在当前这个新时代,各种因缘又与民国有了重大差异,我们的弘法人士是不是也该在佛法普及方面有更多建设性的思考和尝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