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考复习的误区
(2008-12-18 15:37:42)
标签:
高考复习课外辅导高考总复习杂谈 |
前不久我的一篇博文《击破高考复习的五大软肋》讲的是考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存在的五个薄弱环节,考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除了存在薄弱环节外,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也就是复习的误区。所谓误区是指考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做法,高考总复习只有端正认识,走出高考总复习的误区,才能提高复习效益和效率,才能提高高考总成绩,进而实现自己的高考目标。
误区之一——以强补弱
考生参加高考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要面对六个学科,就绝大多数考生而言,这六个学科一般都是会有强项学科和弱项学科,六个学科都强的优秀生是极少数;六个学科都弱的也是极少数,那是差生;就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六个学科的学业水平总是有强一点的,也有弱一点的,这就像人的五个手指,有长有短,从认知的角度讲这完全是正常现象。学习文科的考生相当一部分数学弱,学习理科的语文比较弱,其实这也是正常现象,数学的思维是逻辑思维,由左半脑负责,而语文学科属形象思维,主要由右半脑负责。因此我们通常总讲:学习文科的数学好高考一定占便宜;学习理科的语文好高考一定占便宜。
那么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在总复习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这种状况呢?
在高考六个学科面前,正确的复习策略是“强科更强,弱科变强”,而最大的误区是“以强补弱”。所谓以强补弱是说一部分考生在高考六科面前有强科,有弱科,考生企图进一步强化强科,多花一些时间,多投入一些精力,多做一点题,进一步提高强科的成绩,用来弥补弱科得不到的分。表面上看似乎有一定道理,其实这个复习策略是大错特错的。精华复读班中无论是一般学生,还是稍弱一点的考生也都存在这种认识的误区。为什么说这种策略是大错而特错呢?比如一个学文科的考生,他的文科综合是强科,成绩可以达到230分—240分,而数学是弱项,只能考到90分左右,如果他的复习策略是以强补弱,那么他要在文科综合230分—240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成绩,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因为文科综合240分以上的60分属于难题,高考试题易中难比例为2:6:2,其中难题占二成——60分,想在这60分上提高成绩一是空间小,二是难度大。而数学满分是150分,中低档题占120分,这个考生的成绩是90分,离中低档题120分有30分的量,距150分还有60分的量,应当说数学提高成绩的空间比文科综合空间要大得多,而且难度要小得多。我以为正确的策略是“强科更强,弱科变强”,文科综合要在稳定成绩的基础上再努力提高一些——强科更强;数学多花点时间、精力,多提高一些成绩——弱科变强,这样总分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理科考生也是如此,不一而足。因此“强科更强,弱科变强”才是高考复习的正确策略。
误区之二——忽略性价比
性价比这个概念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在商品经济中我们努力追求少花钱、多办事,花少钱买使用价值更高的商品。高考复习也有一个性价比的问题,由于许多考生对这个问题没认识,或认识不足,因此形成了一个误区,以为哪个学科卷面分数高,哪个学科就能多得分,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最具有说服力的是理科综合,在理科综合这张试卷中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三个学科的赋分是不同的,物理卷面赋分120分,化学卷面赋分108分,生物卷面赋分78分。当然依据各学科卷面赋分的比例,复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的比例也应当是有差异的,但是在这三个学科的分数获取上也有一个性价比的问题,其中性价比最高的是卷面分数最少的生物学科。一定意义上说物理和化学的总复习强调基础,高中的基础,甚至是初中的基础。而生物学科与物理、化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生物学科的总复习几乎是从零开始,也可以说是零起点,因此考生只要认真听讲,认真看书,适度投入时间和精力,生物的得分相比物理、化学要容易,这就是所谓的生物学科性价比最高的道理。其实文科综合也存在性价比的问题,一般学生觉得在文科综合中地理学科比较难,这是由于地理学科是由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部分构成,学生觉得比较难的部分是自然地理,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答案相对惟一,和数理化生十分接近,属于客观性试题较多,只要认真看书,深入理解,用心听讲,相对而言得分也是不太难的,也就是说性价比也是比较高的。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一定要提醒考生的,高考四张试卷,总分750分,是考生实现自己目标的“敲门砖”,有个别考生说我将来学外语,史地政、数学我不感兴趣,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且不说将来工作、生活需要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就是从功利的观点出发,你要想实现外语梦,也必须用史地政、数学的分数来敲开外语专业的大门,因此高考总复习过程中对于这六个学科不能有薄有厚,不能厚此薄彼,每一个学科都要认真对待,都要取得好成绩,理想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误区之三——堤内损失堤外补
这里说的“堤内”是指上课,“堤外”是指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有学习常规: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其中核心环节是听讲。坦率地说许多学生念了十几年的书,但听讲这一环节始终把握不好,因此成绩始终上不来。更有个别同学不认真听讲,这就等于放弃了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有些考生报名参加了课外辅导班,或者请了家教,一心指望“堤内损失堤外补”,这个观点有正确的一面,因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是班级授课,教学有个教学起点问题——抓中间带两头,因此课堂教学总有“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产生。本来任课教师有课外辅导的任务,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环节十分薄弱,学生因此参加了一些课外辅导或请了家教,这是正常的,但问题是“听讲”一环一定要把握住,要会听、会记、会思考,努力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和质量,再加上课外辅导,这样就比较完美了,否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堤内损失一定要补上。由于教育资料配置的不均衡,由于班级授课体制带来了弊端,由于任课教师辅导这个环节的薄弱,由于“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客观存在,因此“堤内损失堤外一定要补上。”进入高考总复习以后,六个学科总有比较薄弱的学科,学科内部总有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些问题一定要在高考前做一个全局的安排,利用周六、日,利用最后一个寒假,参加弱科、弱项的一些辅导也是十分必要的。总之首先要抓住课堂听讲这一主要渠道,堤内要少损失,损失了的要在堤外补上。
误区之四——本末倒置
“本”与“末”在字词的分类中不是“象形”,也不是“会意”,属于“指事”一类,“本”是指树干,“末”是指树梢,所谓“本末倒置”是说把树干和树梢颠倒了。考生在总复习中也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我这里说的本是指课本、《考试说明》,末是指所谓的复习资料。相当一部分考生在总复习中不重视课本,不重视《考试说明》,得到一本所谓“真题”,一本所谓“母题”,以为如获至宝,对于课本、《考试说明》全然不顾,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复习资料当然要有,一要选择,二要适度。市面上复习资料成灾,错误百出,因此要在教师指导下做理性选择。复习资料的定位是参考,不是复习依据,也不是复习依托。
课本是高考复习的依托,“教材是高考命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是命题专家讲的。2008年北京市高考数学试卷有50%的试题是以课本上的题为蓝本的。无论哪个学科,在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看书,认真看书是高考取胜的法宝。
《考试说明》是复习的惟一依据,也是命题的惟一依据,一定要读,一定要认真地研读。高考复习要做到一手抓教科书——复习的依托;一手抓《考试说明》——复习的依据,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万万不能进入本末倒置的误区。
误区之五——有病乱求医
考生参加高考,家长比考生还着急,“有病乱求医”现象比比皆是。本来考生的六个学科中有强有弱是正常现象,参加课外补习,找了一个家教也是正常现象,要做到“弱科变强”还真是需要一点课外辅导。但是选择辅导班,选择家教一定要理性,一定要认真进行考察,万万不可“乱投医”。什么“提分诀窍”,什么“祖传秘方”,什么“特别训练法”,什么“半个月变成尖子生”,这些东西显然是“谎言”,在认知规律面前,在高考规律面前绝对创造不了“奇迹”,认知规律、高考规律讲究科学、讲究方法,但绝对不能“投机取巧”。什么“猜题押题”,什么“真题、母题”,什么“捷径”,更是将考生引入歧途。
所谓理性选择课外辅导,理性选择家教,一要看师资,师资包括能力与师德两个方面;二要看业绩,他们过去辅导的学生成绩如何;三要看信誉,那些所谓“承诺”、“许愿”都是在骗人。
总之需要辅导的就去参加辅导,不需要的、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不一定逼孩子去;需要辅导的一定要理性选择,千万不能“有病乱投医”。
后一篇:全球金融危机与高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