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高考的认识 四、高考试卷的难度、长度控制

(2007-04-13 09:24:09)
分类: 话说高考

    不同性质的考试,由于考试的目的不同,对试题和试卷的难度要求往往不尽相同。我们通常说的会考是属于水平考试,也叫“目标参照考试”,说的再通俗一点儿就是过关考试,只要通过就可以了,这种性质的考试的难度一般不太大。高考属于选拔考试,也叫“常模参照考试”,选拔就要区分,要区分就要做到易中难试题都有,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控制,难度的控制就是为了有一个合理的区分度值、标准差值。

    高考试卷的难度分为两个层面:绝对难度与相对难度。

    整份试卷的难度水平是通过试卷的绝对难度体现的。绝对难度可以理解为题目本身要求考生所具有的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和智力活动量的测量。一般认为题目的能力要求的层次与题目的绝对难度成正比,比如只需要简单记忆的内容的试题比较容易,而需要理解掌握的试题偏难,需要灵活运用的试题就更难了。高考要实现《考试大纲》所要求的水平是通过控制绝对难度来实现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控制试题、试卷的相对难度。所谓相对难度是指试题、试卷要求的水平与考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相适应的程度。这是因为高考要实现其选拔的功能,试题、试卷必须对不同的考生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也就是区分度,最终使考生的分数分布有利于从高分到低分拉开距离,特别是要拉开每年可能被录取的考生的分数距离。因此高考试题、试卷的难度,是由全体可能被录取的考生的水平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试题、试卷的相对难度比控制试题、试卷的绝对难度更为重要。

    根据教育测量的原理,大规模考试的难度在0.5左右最为理想,因为这个难度可以使考生的成绩呈现出正态分布,标准差也大,各分数段考生人数分布比较合理。因此过去几年在难度控制上我们有两种提法:一种是0.5-0.6之间,另一种是0.55左右。比如150分的卷面,平均分控制在75分-90分之间。由于高校的扩招,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从英才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考的难度从0.5-0.6演变为0.55-0.65,比如150分的卷面,平均分控制在82.5-97.5之间,这是2006年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宣布的,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国家标准。

    难度控制还有一个比例分配问题,也就是全卷易中难试题的比例问题,过去的《考试说明》是量化表示:2:6:2,或3:5:2,也就是说容易题占2成或者3成,中档试题占6成或者5成,难题占2成。现在的提法是用定性的提法:“以中等试题为主”。我认为提法从定量改为定性,但是在操作上还是延续了以前的量化标准,即2:6:2或3:5:2。

    全卷的难度控制还有坡度的问题。为了使考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试卷难度设计按两级坡度设计,整卷是一个大坡度,一般来说是由易到难,特别是一卷的前几道试题已经降到水平考试的难度。第二级坡度是指每种题型是由易到难的一个坡度,各种题型中试题难度的起点都比较低,相当于会考水平的试题,其目的是测量全体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为教学评价提供参考。

最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试卷的长度。所谓试卷的长度是指试卷的题量与答卷所提供的时间的一个参数。说高考也是速度的考试就是指高考试卷的长度而言的。过去的试卷长度国家标准是40%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全卷。随着高校的扩招,试卷的长度也做了调整。现在的国家标准是中等程度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全卷。也可以这样理解,试卷的长度缩短了,50%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全卷。

    对于试题、试卷的难度控制的研究,对于试卷长度的研究有两个目的,一是我们的教学、高三总复习要从难度、长度出发,做到复习的针对性。高考命题者最终追求的是区分度,高考试题不是每一道题都是给每一个考生预备的,有的题是给考名校的考生预备的,有的题是给考一本的同学预备的,而真正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是中低档试题。我这里有一个2006年全国各省市一本调档分数线的统计,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全国各省的一本调档线都是500多分,无一例外,可见中低档试题的得分率十分重要,高考复习一定要抓住中低档试题。对于优秀考生来看抓中低档试题也是关键,它是得高分的必登台阶。

    第二,研究高考难度与长度对于调节考生的心理是十分重要的。考生高考肯定有不会做的题,肯定有做不对的题,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考生认识到了试题、试卷的难度,心态就平和了。试卷的长度也一样,有些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不完,特别是数学和理综,这也很正常,凡是录取率高于50%的省市的考生,答不完也完全有机会上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