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三个要素: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心理调节过程。完整的表述教学过程应当是这样的:在大面积调整学生心理的基础上,以情感过程为载体,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
我们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认识还停留在认知过程这一层面上,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事物是运动的,是有条件的。认知过程也是一样,认知的运动过程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包括心理条件和情感条件。
两分钟预备后,教师进入教室站在学生面前,这时教师和学生就产生了一种关系,一些教师认为是教和学的师生关系;一些教师认为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一些教师认为是组织者与被组织者的关系。这些认识没有错误,但是老师们忽略了一种人与人最基本的关系,这就是老师与学生的心理关系,这种心理关系对认知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学生怕老师,怕老师提问,怕老师批评,心里处于紧张状态,那么认知过程就大打折扣。教师尊重学生,注意调整学生心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走下讲台,串行辅导时蹲在学生面前,学生俯视与教师交流,学生心态放松,认知过程的水平就可以大大提高,上课时先起立,教师利用这一刹那时间把全班同学扫视一遍,与每一个同学都做一次视觉交流,教师和蔼可亲的眼神,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的眼神都是调整学生心理的过程,我们平时说的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整学生的心理。
如果说心理调整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基础,那么情感过程则是认知过程的载体。我们把认知过程比喻为茶水,那么情感过程就是水杯。水杯是茶水的载体,你要想让学生喝到茶水就必须具备水杯这个载体。这就是说,你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以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做为载体。认知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期望值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成绩。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拿着一份测试学生的智商的问卷去某一所学校的一个教学班,学生测试完后,罗森塔尔教授又向班主任要了一份全班同学名单。过了几周后,罗森塔尔教授第二次来到学校和全体任课教师座谈,他开列了一个名单,告诉任课教师,经过测试这几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近期内会有较大增长,老师们看了名单将信将疑,因为名单里有几个一般的学生,甚至有个别所谓的差等生。但是因为罗教授是心理学家,是权威,教师们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份名单。过了几个月后,罗森塔尔教授第三次来到学校与任课教师座谈,任课教师一致反映罗教授的测试结果十分准确,希望扩大测试范围。罗教授笑着对任课教师说:测试后的试卷我一张也没看,束之高阁。我所开列的名单是从班主任提供的全班名单中任意挑选了几个学生名单给你们。任课教师不解,为什么任意挑出来的学生,几个月后成绩提高的这么快呢?罗森塔尔教授与任课教师共同回忆了这几个月的教学过程。原来任课教师崇拜罗教授这个权威,相信这个名单的准确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这几个学生的特殊关照,从眼神到面部肌肉的颤动,从口头语言到形体语言,对罗教授名单上的学生充满了期望。名单里的学生对一个个任课教师给予他们的特殊关照也感觉到了,学习的兴趣高了,学习积极性高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不在罗教授名单中的学生因为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平平,所以成绩也就平平。罗森塔尔教授的结论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期望值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我们把这个效应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这是教育的一条真理,这是教育的一个规律。由此我们看出情感过程对认知过程的巨大影响力。老师们,你们相信吗?你们可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