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杨卓舒英雄需求救助民工杂谈 |
分类: 对话卓舒 |
杨卓舒:我在做一种设想,如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搞一个救助性的赡养体系,那么可能靠这个体系就可以收养2000个、2万个。因为它在全国可以形成体系,也只有通过制度、政策,通过组建这种体系,才能把许多平时靠单体行为不可能有这样善行,不可能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和高贵情感的人也都纳入这种服务的范围。而这种服务者或出于生计的需要,或被引导,这就是你的工作不得不做,久而久之也教化了他们,从而就教化了社会更多层面的人。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面对各种各样生活中的不幸,就只能是极少数人去帮助,多数人仍然袖手。而这些极少数人付出巨大代价也不能从根本上,或者不能把多数人的问题解决。
记
杨卓舒:危机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出现,这时候就得需要英雄,需要献身,需要选择死亡,他不死就得死一群人。对于多数这种人来说,鼓励他们做,号召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
但还有另外一面,这些感动人物本身就是弱势群体,哪一个是富裕的?哪一个是有权有势的?哪一个是家里有好几套房子住不完?哪一个是家里有的是钱花不了,出去找个爹回来?一把屎一把尿在一个房间里面生活一天行,但是那是年复一年,所以我说他们是圣人。但他们不能出来说谁也不出来帮忙,他们谁也不会说。可是我们应该是有理性、有良知的,他们本身也应该被关注,不能没有办法。
但比如那个舍身救人的英雄司机车刹车失灵了,我不相信天下有这样的救助体系,刹车一失灵,一秒钟之内天下坠下一个东西把车给别住了,那没有办法。中国、外国、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一样,谁能救?那些人就是英雄,就得死,没别的办法。
在有办法的情况下,如果能够通过我们评比,同时也呼吁这方面的建设,使那些为了助人而承受压力的人能够卸下一部分压力,对他们也是一种解脱,一种帮助。这就像那个英雄民工,难道就得让他一个人当英雄?别人搭把手不应该吗?每个人把腰带解下来连在一起往下一扔,那不就把孩子拽上来了吗?比如尹先生,我在猜度,一个人在救助着十几个人,他已经身心俱疲,难以再支撑下去,但是他还在支撑。今年当选感动人物是一种宽慰,但他内心更企盼的是,有没有人也发发善心帮他一把。因为他本身也是人,他救助他人也使他同时成为一个极为困难的人,他救助了三个、四个之后,能不能有这样一个呼吁、号召哪一个企业,哪些有钱的,什么影视明星们,能不能大家义捐一些这样的,这总是可以的吧。
社会是一个综合体,谁敢保证那个英雄民工100%能拿到年底的打工钱,要不到工钱时他会怎么想?所以我说要使这个活动真正富有人文精神,使这种感动得以扩大,使这种英雄们的付出不是仅仅停留在那些一对一的对象上。真正让这些英雄们感到自己这样做,最大的告慰、最大的心理满足是有更庞大的力量被我们唤醒了,英雄们完成了一种开启,唤醒更多的人,但是绝不简单的像他们那样去做,而是调动更多的力量组织起来、行动起来,去共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每个小人物都承担起社会责任也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每一个光彩鲜亮的大人物都承担起这种社会责任。
记
杨卓舒:我本身就深为感动。我现在就决定,就在卓达建这么几个机构,一个是无家可归的老人,一个是无人收留的儿童,一个是这些英雄人物的再救助。他们救助了别人,不提任何要求,但是他们必有他们的特殊困难。所以我决定每一类先拿出300万元搞这么三个机构。我尤其不能容忍的是,一个未成年的姐姐带着妹妹独自面对生活的艰难,是非常感人,但这种状态的存在本身就令人感到悲哀。我救助了几万失学儿童我我知道他们有多么难。如果一个成人也罢了,让一个幼小的生命去承载着另外一个不幸幼小的生命,这本身就是不应该的!不应该有,就不能让它有!我看了以后非常心酸,因为我的童年就非常不幸,我童年的不幸是那个时代造成的。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有无数万元以上一餐,有无数几十万名牌手表,有无数高尔夫球场,有无数各式各样的极尽奢华的消费,但是在我们这样的民族里,还有这样一个幼小的生命承载着如此沉重的负担!
记
杨卓舒:这个用不着,办一个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好的慈善机构,这是我几大愿望之一。我现在只不过为明年这个时候更大规模的慈善机构做准备,现在就开始干。而且我想借助你们的报纸把这三个决定、愿望说出去,不然我也得登报,也得让社会上谁有需求来报名,我们好筛选。
这和高尚也无关,也不想由此来感动谁。不做的也没有过错,做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个人的一种需求,仅仅是为了自己内心好受一点,为了一种希冀。但是,我一经说出就要做,而且以1000万为起点,年年大幅增加。
我曾说过,我对别人还有一点用,这钱还有一点正经用处,企业还有一些价值,我的团队因此也得以升华。否则,我们的钱足够花了,我们要这么多钱干什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拼命工作呢?因为还有那么多人需要我们,我们还有用,有什么比我们还有用更快乐呢?有什么能比我们能够对他人有用更值得自己去做、令自己更富有激情呢?有这样的机会,我应当感谢,使我知道我没白活一回,没白办一回企业,没白有一回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