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花木兰》与《特洛伊》
一个《花木兰》,在中国拍只能是替父从军,要不然就讲当时战争给人们带来流离之苦,亲人分别,没有办法,就像杜甫的《兵车行》似的,“车辚辚,马箫箫,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花木兰是没有办法,边关报急,一再征丁,丁壮都已经征没了,最后就得征年老的人。花木兰不忍心老父亲再重新上战场,白骨无收,于是自己女扮男装上战场。要不然就表达英勇杀敌,但美国迪斯尼拍《花木兰》就富有一种浓浓的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
《特洛伊》那里面最感人、具有最伟大精神的情节是敌方统帅来了,英勇善战,敌方统帅的亲人被自己打死了,他要来决斗。老国王带人在城上观战,他心爱的儿子在城下,明知自己儿子会一死,但就守在城前看两个人决斗,就是说,它的诚信社会在那时候就开始了。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在中国可以乱箭齐发,那敌人都得被射成刺猬一样,还被骂成活该、傻蛋。西方人有决斗,中国人能决斗吗?中国人双方用剑决斗,剑里还藏着一个小铁炮。在国外,两个人面对面,然后相互一鞠躬,转过身去,背后各自走15步,然后回头开枪。在中国,走14步回头了,那个走15步还往前走呢,这边一枪把他打倒了,然后在远处还埋伏着自己的打手。外国的决斗就是决斗,死就是死,活就是活,一切听天由命,要不然就一个左轮手枪,把五发子弹全部退出,然后任意往里装上一发,一转动,扣上,然后你一枪、我一枪,轮到谁算谁。如果是中国人,你搂一枪,我不搂了,我们再找别的理由,你搂那一枪算活该,你也没死,我也没死。就在《特洛伊》城下决斗那个细节当中,这一点就已经看出东西方种族和民族的不同来。
而后最重要的是,当着老国王的面,在城下的决斗过程当中,敌方的统帅把守城方国王的儿子当场杀死,然后把双脚用绳子一捆,挂在马车后面,赶着战车回营了,但到晚上的时候,老国王一个人潜入敌营,给这个统帅跪了下来,然后吻他的手,说“我们有个习俗,战场上战死的人,要冲洗干净他的眼睛,放上两枚金币,然后他的灵魂才能安息”,他的一番话是说,我是父亲,他是我儿子,有一天你也是父亲,你也有儿子,这是我做父亲的责任,我必须把我的儿子拉回去安葬。这个敌方统帅已经把国王的外甥女押来做人质,最后居然就让这个老国王把他儿子的遗体带了回去,并且把人质也释放了,他被老国王这种精神所震撼和感动,从此,他内心情感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攻城时国王的小儿子射他一箭,他可以躲,但他不躲;再射一箭,他可以躲,但他还不躲,因为他要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这是这部片子最感人至深的地方。
如果是中国拍,那也就是如何拼命地攻城,攻城攻不下,然后开群众会议,群策群力,然后有一个被压抑很久、苦大仇深出身的人出了个主意,造一个木马,别人还都不理解,继续排斥和打击他,最后他英勇作战,火线入党。在往城里推的过程当中,人民群众又是怎么欢迎和掩盖,本来要穿帮,露了马脚,结果被人民群众中的一个老大妈发现了,老大妈苦大仇深,在城里恨国王,想要推翻他的统治,然后故意去掩藏。推到城里后,老大妈又动员她的儿子和侄子们半夜帮助策应,最后把士兵从木马里放出来,人民群众揭竿而起,到处烧敌人粮仓,杀敌人哨兵,掐敌人电线,把敌人的小灵通也砸了,结果敌人的电脑也失灵了,最后革命成功了,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这种东西没有一种美,你可以这样说,他也可以这样说,守城方可以讲,攻城方也可以这样讲,它不具有普遍的人性之美,而普遍的人性之美不受国度、种族、时空、语言等限制的。所以,思想和文化的力量才是文化品的灵魂和根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