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女学(94)

(2006-10-31 13:12:01)
分类: 新女学
女性身体与审美(二)
 
  在阿姆斯特丹有条花街,成天上万的女孩在那儿接客,看上哪个就可直接进去,然后橱窗帘拉上,表示正在接客,接待完毕又拉开了,没有任何歧视。那些人本身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科研人员,有的是别的职业,从事一段就不干了,不是为钱,而是作为一种体验。因为这有民族差异,很多西方国家都是由游牧部落发展过来的,游牧部落本身就“天当被,地当床”,所以性开放,再加上牛羊的基础生产方式就是交配,那是一种希望,没有这个都得饿死。而中国是农业社会,生产力原因、生产方式原因和存在方式达不到这个水平。

    阿姆斯特丹现在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外国人性开放,但并不影响崇高,也不影响做正事,反倒比我们做得要好得多。二战美国100万人,远渡重洋与纳粹德国作战,那些人不也从温柔富贵乡中出来,到战场说死就死掉了,还有打到亚洲来的,不也是一样吗?有很多都是富豪子弟,头一天还是花花公子,第二天穿上军装就上战场,有的死亡,有的留下一身残疾,不也就这么过去了。所以就性开放这个事情也不能够因此就判断如何如何,中华民族历史上再没有比这个更禁锢的了,结果成了最落后的民族之一。

    目前,中国的性还是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对农村来说,是在性饥渴的前提下出现的婚姻,对城市来说,也是在低层次下面对性问题,所以才引发非常多的社会问题。曾有幅照片,一个美国摄影家到英国去,突发奇想,他要拍三千裸男裸女,拍肉浪,前提是他在前面跑,这三千裸男裸女要跟着他跑过长长的一条街,然后跑过一个立交桥,然后来到一个大广场,在广场就卧倒了,自然状态,赶上谁是谁。于是英国就有几千人跟着跑,一广场排得满满的,每个人都争着把自己的脑袋露出来面对镜头,然后大家穿上衣服各自走了。在地中海海岸,30万人裸浴,男女一丝不挂,在沙滩上晒太阳。在那种场合没谁会有别的念头,就是晒太阳。因为是大自然之子,享受大自然给的海水、阳光、沙滩。

    性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的,越发达的地方强奸犯越少,除了性变态。深圳就没有强奸犯,因为深圳性开放,可以打工挣钱,可以找小姐,那里就没有性暴力倾向。阿姆斯特丹曾经是海盗出没的地方,贩毒、贩卖人口、抢劫、凶杀,是整个欧洲最乱的地方,但现在阿姆斯特丹是世界最文明的城市之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监狱里的强奸犯大部分都出自农村,而且是穷的地方,富裕的地方没有。其它的犯罪都有不后悔的,但性犯罪、强奸犯100%都后悔,不值得,因为用别的方式得不到,没有那种能力,所以使用暴力,那只有在很低层次的生活水平下。

    对女性身体的审美,有的是由于非常美好的回忆、孩童时代,或者自己曾经历过的事情有这样一种潜意识,确立了这样一种审美标准。有的是一种变态,中国男人对三寸金莲的欣赏是一种变态,再也没有比这更野蛮、更愚昧的民族。初始是几千万女性,后来变成两亿多女性缠着小脚,晚清末年出现了2亿多男的留着“大猪尾巴”。在襁褓之中用布条勒死,骨头都勒碎了,女婴昼夜啼哭,勒碎了之后,再重新长合,骨头和肉又重新长到一起了。一千年间就没有一个中国皇帝解放这个,也没有任何一个文人士大夫为这个说过一句公道话,而站在一种欣赏角度,光歌颂三寸金莲的得出十卷本都集纳不下。这是一种野蛮的欣赏,是一种变异的丑恶心态,这是建立在亿万女性一代又一代的痛苦之上。

  至于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个人的审美取向有所差异,但共性是爱美,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而女性特有的美也教化男人。没有女性,就没有这个世界。女为悦己者容,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自己,生得美,招人喜欢,是给喜欢自己的人看的。反过来男人也一样,是因为有了女人,所以男人才使自己那种粗野、低层次原始动物的东西被收敛、约束、教化,这是审美特殊的社会功用,也是女性特殊的贡献。女人被人夸性感,这是一种褒奖。如果一个人被人说不性感,这就等于被人判了死刑一般。女性也应该格外珍惜自己、爱护自己,使自己女性的美能够更加得以张扬、凸显、完善并且持久。

  女性得正确对待男人的喜欢,“哀大莫过于心死”,女性的彻底死亡就是所有的男人都不喜欢你,或者只有低层次的男人才喜欢你。因此女性要自尊、自立、自强,要有知识、修养、事业、能力、气质、品格。要把自己修炼得美,美和漂亮不是一个层次,不仅是手美、脚美、后背美、容貌美,正面看美,反面看美,而且还有内心深处的美、品格的美,这才能使魅力持久,而女性的美对男性是一种贡献,是一种教化,对整个社会、家庭都是一种贡献,是不可能代替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女学(93)
后一篇:新女学(9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