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露易丝·格吕克安琪 |
分类: 安琪文论 |
关于今年诺奖得主露易丝·格吕克
我没有去猜也猜不出,今年的诺奖得主很遗憾此前我没注意到,每年引进中国的外国诗人很多。中国的诗歌翻译家很了不起,几乎已经跟世界同步了,举凡著名诗人都能在第一时间被翻译、引进到国内,我能读到的外国诗人都已到1970年代甚至1980年代这一拨了。同时大量经典诗人也在不断被新的译者重译,各出版社也一套一套地出版着各种名目的外国诗人译作。家里有好几套了,实在有点读不过来。那天获悉露易丝·格吕克获奖我找了一下书柜,很奇怪没有,而从获奖之后的各类消息来看,她早已被柳向阳译介到中国了。可见我还是有阅读不到之处,不仅我,微信上不少中国诗人也说没读过她。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贡献是能让获奖者第一时间赢得最广泛的阅读,露易丝·格吕克也不例外。当晚,她就刷屏了。此前各微信公号推送的她的诗作被迅速翻了出来在微信朋友圈滚动播报。我读了一些,感觉很好,非常纯正的诗歌写作,是那种心灵化的不迁就社会口味也不迎合生活现场的写作,从她的写作中看不到她所生活期间的时代环境究竟发生了什么,国与国的冲突、东西方价值观的针锋相对、民族矛盾,等等这些属于政治层面事关国计民生的东西在她的诗作中我没有读到(也许她有写),但这不影响她获得系列奖项包括诺奖,不影响她进入伟大诗人的行列。这些年我经常纠结于过分自我化的写作是否会造成与时代脱节,我经常想,当后人从我们的写作中了解不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状况,我们的写作是否有意义。露易丝·格吕克告诉我,无所谓时代,你就写你最隐秘的情感、最私人的对于世事的见解好了。露易丝·格吕克的诗作也没有属于工业文明的语汇,她所选用的词汇都是很诗意的,就是被诗歌之水浸润过的那种,所以读起来很舒服。某种程度上,她对诗歌语言的扩张没有贡献,她没有增加诗歌语词的容量。不知是中国诗人对翻译体的学习已经炉火纯青,还是中国翻译家用的是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来翻译外国诗作的缘故,造成了我这样的阅读感受:对照诺奖诗人作品,我感觉中国许多诗人的诗作早已超过外国诗人或至少不亚于外国诗人。无论希尼,无论辛波斯卡,还是露易丝·格吕克,中国当代许多诗人的作品都已经跟他们一样出色,并且中国诗人还有自己的古典传统、广阔山河和社会现实所灌注其间的另一种丰富。(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