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诗人诗选2017年卷》|安琪的诗(4首)

标签:
安琪中国女诗人诗选2017年海男施施然长江文艺出版社 |
分类: 安琪收藏 |
安琪的诗(4首)
《云庙:舞狮少年》
舞狮少年
你看不见他的脸
他们披上狮子的外衣,模仿狮子的
腾、挪、跳、跃
在一米高的铁柱上转身
扑球
吓得你不断惊叫
舞狮少年
一个舞狮子头
一个舞狮子尾
究竟要摔打多少次才能把一件狮子布衣
舞成一头
真正的狮子?!
究竟要在黑暗中哭泣多少回才能迎来
阳光下的掌声
和喝彩
舞狮少年
我看见你们从狮子的头狮子的身
钻了出来
表情严肃
如同从来不笑的狮子。
2017-7-4,北京
《每一个西部小城,都有它神秘的一面》
这一日我又行走在
夕光中的西部小城
巴丹吉林
巴丹吉林
大街宽阔而明亮
紫荆花摇摆着在风中它们
紧紧偎依发出壮丽的紫色
行人寥寥
紧闭的街铺让我们诧异
人都到哪去了
每一个西部小城
在夕光中都有它神秘的一面
静谧安详的一面
巴丹吉林
巴丹吉林
仿佛传说中的某座城
从古籍中走出
邀请我
再次充当它的作者
2017-10-11
《重阳,忆父亲》
跌跌撞撞
尽力平衡滚烫的方便面
往我的铺位走去
短暂的几步路
我竟然看到了我的父亲
他坐在那里
手上夹着香烟
永远也不想放下
他坐在那里
眯着黄氏家族
代代相传的小眼睛
他坐在那里
脸上没有一根皱纹
表情舒心、惬意
我的玩心甚重的父亲
其实也并没有走过多少地
这一生他困守漳州
近乎足不出户
这一生
他和母亲怄气
争吵
闹着闹着
就与世长辞
就永垂不朽
在我身上
如今他跟着我的每一次外出
当他诗兴大发时
我就写诗
2017-10-28,Z133,7车厢
《长江在泸州》
瘦,而静
而灰而暗
长江流经泸州的时候还没有经验
她蹑手蹑脚,动作不敢太大,叫声不敢
太响,面容不敢太过妖艳。她流经泸州
的时候正是刚入婆家的小媳妇
屏声息气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我来到泸州的时候
已到了当婆婆的年龄
我喝了一口长江端上来的泸州老窖
便足足醉到京城。
2017-11-11,泸州
————————————————————
读书记)275
惊喜不断的阅读
安琪
本书采用9个编委推荐制,每个编委推荐多少名额我已记不清了。还记得2017年底,施施然微信告知,她和海男将联袂主编一本女诗人年选并有打算每年编一本的意思,邀我担任编委并推荐诗人诗作。半年后的今天,一本设计精良的诗选摆在大家的案头,9个编委:安琪、戴潍娜、冯娜、海男、横行胭脂、金铃子、施施然、谭畅、潇潇,60后、70后、80后均有,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视野,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局限,编委年龄段跨度保证了入选诗人的年龄跨度,本书的92位女诗人从50后到90后均有,比较真实地反应了当下女诗人的诗写状况。不知其他编委怎样,我记得我推荐的若干女诗人没有入选,说明了主编有主编自己的诗歌判断,这也是对编委今后推荐人选的一个提醒,必须是精品中的精品。
昨天开始阅读本书,一直到此刻撰写“读书记”,可以说惊喜不断。实在说,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系统阅读女诗人诗作了,许多女诗人名字熟悉但诗作接触不多,又或者名字熟悉旧作也熟悉,但新作就不熟悉了。像入选此书的娜夜诗作《这里……》,改变了此前娜夜诗作在我心中的印象不再是短小警句式的。洋洋洒洒48行的诗作在娜夜诗作里应该算是长的,娜夜成长于甘肃,写作起步于甘肃,新世纪以来因为工作需要调动到陕西,后又调动到重庆,本诗的“这里”即是“重庆”,但通篇写的却是“那里”,那里是哪里?是她的第一故乡甘肃。这个角度让我很赞叹,因此记住此诗。
曾听戴潍娜朗诵过《表妹》,听总不及读,如今一读,深感其妙,一种五四女青年的情结、一种抛洒热血的革命青年的情结,又参杂着青春年少爱的情愫,可知作者心中的激情和浪漫。相比于戴潍娜,更年轻的杨碧薇更狠,戴只是想牺牲自己,杨是连整个家庭都可以舍弃、可以毁灭,读读她的《家庭背景》,足够叛逆的少女、足够决绝的女孩。
颜艾琳是新世纪以来往返两岸比较频繁的台湾女诗人,但我们切不可因她的活跃而忽视她的诗作(大陆诗界一直有一些逻辑不通的偏见,低调安静就必写好诗,活跃的诗就不怎样)。从我目前读到的颜艾琳诗作,颜艾琳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她极具先锋气质的诗写在入选的这三首诗里又一次充分展现出来,尤其《定时器》一诗里反复出现的“替踏替踏”,既是时针走动的声音,亦是鞋子踩踏大地的声音。颜艾琳编过剧演过戏,她的创作在舞台效果上较不曾有舞台经验的人更有可观可赏性,2017年夏鼓浪屿诗歌节她边击鼓边朗诵的一幕相信已经刻印在现场观众心里。颜艾琳的诗经常指向生命伦理和文明冲突,有她尖锐的思想性在。近几年因为写“读书记”我养成了文本细读的习惯,很反对不读诗而单凭感觉或道听途说就轻易给一个人下定义的做派。
童蔚入选本书的三首诗真的让我感觉好厉害,语感保持得真好,童蔚是被语言拖着走的人,她只需顺着语言的指引往前走就是,根本无须苦思冥想遣词造句,这样的诗人是幸运的,但语言为什么愿意带她走,显然她一直不曾放弃对语言的追寻,她一直坚定地行进在诗歌语言之路上而不旁顾,诸如考虑写作主题,诸如考虑读者理解,这些,都不在她的心里。童蔚的诗,无解,只管读就是。
唐小米《清明,给外婆写封信》在悼亡诗里新意闪现,写给外婆的信却大部分用来叙述母亲,女强人的母亲,风风火火的母亲,全诗最后我才读出,诗人其实在拿母亲自喻:我和母亲一样,不比男人差。真是心思细密啊!同样写母亲,玉珍的《1966》从母亲出生的年份入手,一开篇,“1966,一个伟大的年成/我从世界那儿收获了我的母亲”,真是大手笔,仿佛那一年最重大的事件就是母亲的出生。玉珍属于90后里不曾被埋没也不曾经过漫长黑暗期的诗人,她是一出世就光芒万丈照亮了官方民间并在官方民间的共同推举中耀眼至今。她几乎是没有青春期写作就一步到达成熟的诗人,其诗有大气开阔的精神向度,又有天意灌注的语言纯度。
零星写下几个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刻痕的诗人诗作。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女性诗选,相信你也会喜欢。
2018-6-27

《中国女诗人诗选2017年卷》,海男、施施然,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