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人安琪
诗人安琪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674
  • 关注人气:49,4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州晚报》|安琪:北京法源寺

(2018-05-13 22:37:46)
标签:

安琪

读吧福建

泉州晚报

北京法源寺

李敖

分类: 安琪收藏

北京法源

安琪

 

第一次去北京法源寺就觉得这里有着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气息:清幽、阴冷、凛冽,有着一种死亡的凉意,站久了,竟然想要落泪。我很纳闷,按理寺庙应该给人安宁祥和才对,可为什么在这里却反而有种明显的寒冷和不安?

因为不爱查找资料,我并未对法源寺进行深入追踪。在我看来,到一个地方旅游,如果仅仅依凭资料介绍,则它并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而那种一游完某地即赶紧上网把资料东拼西凑敷衍成文的方式,更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能在一个景点把自己参与进去的想法使我的写作处在被动的等待中。

直到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出现,我知道,我找到了切入北京法源寺的点。

在写此文之前,我想先写写李敖经由《北京法源寺》一书给我留下的强烈印象,那就是,李敖真不是个浪得虚名的人。在书中,李敖以北京法源寺为核心点,让袁崇焕、佘姓家人、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英雄人物在此出场,并通过他们的口阐述了作者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思考。是的,李敖迫不及待地在书中把自己的观点富于文采富于哲理地阐述出来。他像在劝慰自己、鼓励自己、安抚自己,李敖一生狷狂,骂过人、反过政府、做过牢,却到老依旧保持着藐视天下的勇气。也许有凡俗如我辈者,会把李敖归入匹夫之勇甚至小人之心地认为李敖成名的方式不过如此。那么我要说,看看《北京法源寺》,你就会知道李敖为什么会如此目中无物了。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的行文慷慨而不失从容、雄辩而不失理性,完全没有港台文字惯有的娘娘腔,这真令人刮目。就我读过的文章而言,大陆的余秋雨与其有相似之处,但余文总有按捺不主的自炫,李文则无此陋习。李敖在《北京法源寺》里传递给我们更多的是沉郁的英雄之气和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质疑和自我解惑。

经由李敖《北京法源寺》,我知道了该寺本来就不是一座单纯用来求神拜佛的所在。它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而建的。唐太宗以此寄托自己决策失误而给将士们造成生命损失的哀思。可以说,这座寺庙的兴建一开始就与死亡有关。

事情的发展正是如此,大家都知道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却不一定知道宋钦宗被囚地就是北京法源寺。至于宋朝遗臣谢枋得抗元失败被俘,关押地方也是北京法源寺,他之绝食而亡也在此处。

经由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我们还知道,明朝大将袁崇焕蒙冤受剐致死后,遗体曾被忠义的佘姓家人偷偷运到北京法源寺停灵做简单的法事。

同样经由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我们还知道,清末谭嗣同和梁启超曾在此邂逅并一见如故相谈投契。以后,两人随同康有为积极参与百日维新,直到变法失败,谭嗣同从容选择就义。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往往比枯燥的旅游资料告诉我们更多东西,这就是文学不死的明证,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再次印证这点。

2007-7-21,初稿

2018-3-18,修订 

 

《北京法源寺》,李敖,著,中国友谊出版 2004年。

《泉州晚报》|安琪:北京法源寺

泉州晚报,2018-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