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人安琪
诗人安琪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674
  • 关注人气:49,4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珠江商报》|安琪:读书记(5则)

(2018-03-28 10:55:51)
标签:

安琪

珠江商报

朱佳发

舒婷

梁小斌

分类: 安琪收藏

《珠江商报》|安琪:读书记(5则)

 

 

一个纠结的思想者

 

2004年我供职于叶匡政合德堂出版公司时曾参与其主编的《梁小斌如是说》的出版工作,主要的筛选及删减由叶匡政亲自动手,我做的也就是校对这一类技术含量不大的活。其时梁小斌老师正好居住在合德堂同一小区的某栋楼里,我们之间的交流便也有些多了。

梁老师属于在一群人中一眼就能被辨认出的那种,其人头大、身小,眼睛总是错愕状,委实非我凡人,倒像外星来客。其言不擅长流利说出长篇大论,却能于冷不丁中蹦出惊人之语,诸如人的一生不是由一条线构成,而是一个点一个点构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发生算一个点,诸如大自然啊,你躲在哪里,梁小斌适合有一个人跟着他拿笔拾掇他的零星妙语。梁小斌老师虽口不善言,笔却善写,他的跟他的言一样,也不是成篇成篇长篇大论,而是片断片断哲思妙悟。这个习惯1980年代就保留下来,集中成几十本笔记,我看过若干本,字体极小,且扭扭曲曲,敏感的叶匡政获悉此讯当即决定出版,先是做成了两本小开本不厚的《地主研究》《独自成俑》,后又做成如前所述的《梁小斌如是说》,2013年,张小波的凤凰联动出版了梁小斌《翻皮球》一书,相比于以上四本,2014年的这本《地洞笔记》是迄今我读到的梁小斌阅读手感最好的一本思想笔记。

是的,在我们这些梁笔记迷的心目中,我们给它一个称谓思想笔记。我对梁式思想笔记的喜爱超过许多西方哲学家笔记包括海德格尔,梁小斌总能从一个生活细节入手,层层挖掘,不断分析,其间夹杂着自我怀疑和自我解疑,这是一个纠结的思想者,他在生活现实面前是弱智的,但门一关,他就自成一体,他就能用语言把你带进他制造的思想迷宫里。

上述各种版本的梁小斌思想笔记多有重复,但每次读对我都像新的一样,完全不会有腻烦感。梁小斌的价值并不在他的两首成名作,所谓钥匙,所谓雪白的墙,梁小斌的价值一定在他的思想笔记。

梁小斌很幸运有一群呵护他宠着他的安徽诗友,他们视梁小斌为安徽的诗歌旗帜并矢志不移。

2016-9-27 

 

《地洞笔记》,梁小斌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

《珠江商报》,2016-10-30

 

 

我有一种修行的感觉

 

读《顾城哲思录》,心里总是能一下子静下来,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嘈杂,顾城仿佛是一个与这个世界毫不相干的人自顾自说着他对这个世间万象的看法,他说自然,说唐诗,说《红楼梦》,说他的新西兰小岛,说诗歌,说生命,说宗教……他那么的信口说出就能让你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

读《顾城哲思录》,心里一阵阵揪紧,一阵阵颤抖,有时想痛哭,有时想长啸,而最终却是长长的呼出一口气。这尘世的浊气需要在顾城的无心之引导下缓慢地送出去。送出去了,你便也随着清净了。你就可以沉默,反思,觉得此前你所看到的所追求的人生似乎有哪些地方是错的。

读《顾城哲思录》,我想到了举起斧头的顾城和拿着笔的顾城不是同一个顾城,前者是个疯子,后者是个纯粹的自然之子。《顾城哲思录》对编者胡少卿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但对顾城本身却很重要,它展现了顾城从生命源头出发看待宇宙万象的方式,在生命的意义上,众生平等,这是顾城一直强调的。

我读《顾城哲思录》是一小段一小段读,舍不得一口气读完,每读到有感悟处,便有写点什么的冲动,但行之成文,则粗陋不堪。越是原创的作品其对读者创作力的激发越大,顾城如此,海子如此。二手货是无法激发读者的。所谓原创,就是以创作者之心对接读者之心,是为心心相印。

读《顾城哲思录》我有一种修行的感觉,我正一点一点褪去笼罩周身的愚昧与凡俗。我不想引用《顾城哲思录》只言片语是因为我觉得,必须全文捧读方能领略全书之妙,我由此想到所有顾城文字放在面前时该是如何惊心动魄的巨大冰川。迄今,读者读到的更多顾城诗歌,而他的观点大部分寄身在他的文字里。感谢编者胡少卿把这一斑预先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期待《顾城散文全编》的出场!

2016-10-07

 

《顾城哲思录》,顾城 著,胡少卿  编选。重庆出版社2012年。

《珠江商报》,2017-4-16

 

 

鼓浪屿女儿献给鼓浪屿母亲的厚重的礼物

 

201210月,受厦门《台海》杂志主编、作家年月之约写一篇舒婷与鼓浪屿关系的文章,网购了《真水无香》并逐篇读完后我有一种温暖的感动,这是鼓浪屿女儿献给鼓浪屿母亲的厚重的礼物。本书的封底打着细细的三句话:很小的时候,我总问外婆/为什么我会生长在鼓浪屿这样一个地方?/外婆回答得很明确简练:上帝的旨意。那么在我读完全书后我要说,鼓浪屿把你生长在这里为的是用你的笔,来为它摹写状物它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这,同样是上帝的旨意。

鼓浪屿历来被称为音乐之岛,建筑之岛。这里诞生过许多蜚声国内外的音乐家和建筑大师,但真正成长并常年(甚至很有可能一生)都定居在鼓浪屿的文化人就只有舒婷了。能够为鼓浪屿山水人文作传的,就只有舒婷了!《真水无香》,书分五章,第一章叙述鼓浪屿的生活点滴,第二章点写鼓浪屿的动物,第三章描摹鼓浪屿的植物,第四章捋出作者在成长期间的人世际遇,第五章回忆鼓浪屿上的名人传记。阅读本书,我们萌生的冲动是到鼓浪屿去,到鼓浪屿去,去抚触那些斑驳石墙上的泣血往事,去轻嗅每座宅院里从前尘中轮回至今的红花绿柳,去歌哭阳光翻晒不到的阴暗角落,去悲欣风雨来来去去的人生!

鼓浪屿,仅有铮铮淙淙的琴音是不够的,仅有或颓废将倾或正在翻新的旧时亭榭是不够的。鼓浪屿,你还必须有一双悲悯的看到时光深处的眼,一枝柔软而力道雄厚的入木三分的笔,只有它们,才能记录你的流年与碎影,你的光荣与辛酸。而舒婷,就是这样一双记录的眼和笔。当我们经由舒婷饱含体温的文字进入鼓浪屿夜莺、花腔女高音颜宝林短暂的一生,抚触到人物由辉煌而陨落的悲剧性命运,我们感谢舒婷复活了这个渐渐被遗忘的人物和她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的伤口。对历史人物的书写是一件必须多方走访理出线索方能娓娓道出错综复杂人生的来龙去脉,其书写难度并不小于纯粹想象性虚构的文本。

从《真水无香》中走出的一个个鼓浪屿人,永生在文字里,永生在读者的阅读里。我们有理由期待《真水无香》的续集,因为,鼓浪屿需要舒婷继续为它捡拾历史,也因为,舒婷在鼓浪屿!

2008年,舒婷因为《真水无香》获得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奖。

2016-10-07

 

 《真水无香》,舒婷 著,作家出版社2008年。

《珠江商报》,2017-4-23

 

 

我觉得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唯一作者

 

不是我要省略另一个作者高鄂,实在这个版本的作者只写有曹公雪芹一人。我也就尊重这个版本。当然,我读过的《红楼梦》有各种版本,其他版本都写有高鄂,这是要说明的。

其实在我的阅读判断里,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唯一作者,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气脉贯通、语韵相连、情节吻合,完全不可能是两个人的手笔。在胡适考证《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鄂所续之前,坊间都视曹雪芹为足本《红楼梦》的作者。胡适一向讲究“大胆假设”,假设高鄂真的是后续者那也只是胡先生的假设,只要有一个人表示怀疑,《红楼梦》的作者就不应该标“曹雪芹、高鄂”。更何况不承认高鄂的不止一人。我真的为曹公深感不平。

就我所知,宁波大学钱志富教授也持有跟我相同的判定,我们在曹雪芹是《红楼梦》唯一作者这点上互为知音。另有一个例子可以佐证我们的判断,有多少人在续《红楼梦》,哪一个后续可以看并获得承认?没有。那为什么高鄂的后续就接得上?只能说,并无高鄂此人。

但是,就在我否定高鄂的同时,早就有多种版本在否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随便百度《红楼梦》作者,立刻会出现不止三个版本的作者推测,我也不想一一列举。我先相信曹雪芹好了,信了这么多年,也信出感情了。反正这个作者一定得是北京人,《红楼梦》的语言就是京味风格,《红楼梦》里面“苇子坑”和薛宝钗家开当铺的“鼓楼西”,现在北京还留有这两处地名。200212月我初到北京,第一感觉就是,这才是《红楼梦》发生的地方,尤其在漫天大雪后,那种飞鸟各投林、大地真干净的苍茫。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一部书让他/她隔几年就要读一遍,《红楼梦》就是我的这一部,1981年初二开始读《红楼梦》至今,每当心气浮躁每当绝望每当虚无每当俗务缠身时我就要躲到《红楼梦》里吸吸氧,让自己超脱出来,《红楼梦》是中国作家的母体。每次读《红楼梦》,总有一个点能击中你,让你落泪。记忆中被击中三次,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一次(对应青春期的诗意);贾宝玉赶考前仰天大笑道,走了,走了,不用胡闹了,完了事了!一次(对应离家北漂);宝玉出家后薛宝钗反而劝慰薛姨妈,一次(对应人到中年知道薛宝钗的不容易)。这就是《红楼梦》的非凡之处,同一个人不同时期读均能有不同触动。

许多作家读着《红楼梦》都读成了专家,譬如王蒙、譬如刘心武。王蒙我听过他讲“红楼”,主要讲秦可卿;刘心武我偶然一次在央视听他讲“红楼”,讲的恰好也是秦可卿。两位作家讲起来都很吸引人,但具体到刘心武的续“红楼”,那就真不能看了,把武侠、现代都安到红楼梦中人身上,我看了几回就放下。

如前所述,任谁来续“红楼”都不会成功,首先语言就对接不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表达方式,连两片相同树叶都不能找到,还能找出两个人用着同一种语言书写而没有疙瘩?自始至终,我觉得《红楼梦》就是一个人在写。

我最近一次读《红楼梦》是2012年,去年本想再读,但又被那么多新书诱惑着,还是有点贪心,读新书去了。也许有一天,我又会被一种莫名的情绪牵引着,再次捧起《红楼梦》。

2016-10-01

 

《红楼梦》,[]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齐鲁书社1994年。

《珠江商报》,2017-8-27

 

 

林丹娅多么爱护尊重她笔下的人物啊

 

林丹娅是福建的传奇,青春、美貌、多才,我20岁开始热爱写作时她是这样,我人到中年时她依然还是那样,身材轻盈,言笑晏晏。林丹娅主要是作为女性主义研究者的身份为大众所知,其实她还创作有小说、随笔等。我真正读林丹娅要到2012年,这一年我幸运地结束了我的北漂生活,有了“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于是急于补课,把多年荒废的阅读重新捡拾起来,因女性主义一直是我关注的对象,读林丹娅、读李银河、读崔卫平、读荒林是我这一年的主题,《中国女性与中国散文》这本专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我的视野,不出意料,第一次读林丹娅即被震到,有我在读完当日于微博留存的感想为证——

读厦门大学林丹娅教授《中国女性与中国散文》,读得激动、感慨,和敬佩。激动的是,经由此书,我获得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位女性作家如冰心、萧红、白薇、陈衡哲、丁玲、张爱玲、苏青、冯铿、谢冰莹、陈学昭、白朗等等在生活和写作上的认知;感慨的是,当代女性在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与行动上,许多还不如现代女性;敬佩的是,作者林丹娅对笔下女性因深刻的理解而在论述中给予的沉重赞美,是的,是沉重,那一代知识女性走向新生委实不易的沉重,那新生里包含着多少艰苦乃至幻灭的沉重。身为优秀的女性主义者,林丹娅多么爱护尊重她笔下的人物啊。

林丹娅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身为女性的我,始终活在女性的世界里,因此从来就不能抑制、也不会隐瞒自己对女性有着更深切的关注与偏爱。在人类性别文化的不平等语境中,女性所背负的从身体到精神的苦难,我感同身受;浸染其中而生成的各色陋习顽疾,我感同身受。然而,尽管如此,我仍然还是会看到女性的另一面:她们总是从斑驳陆离的文化影像中顽强地浮出,显示出与那永恒的自然同在的美丽与和谐,与那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显示出来的作为大写的人的智慧与能力。这个感受,几乎化为我的宿命。

林丹娅主编有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女性文学学科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的高校教材《中国女性文学教程》,期待能有机会拜读此书。

2016-9-26

 

《中国女性与中国散文》,林丹娅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珠江商报》,2017-7-16

《珠江商报》|安琪:读书记(5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