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代”诗歌研究/邵波(南开大学)
(2018-02-04 20:57:37)
标签:
“中间代”诗歌研究中间代南开大学邵波安琪 |
分类: 中间代辑 |
“中间代”诗歌研究
邵波
南开大学
摘要:本论文从有关“中间代”命名的争议开始,框定“中间代”这一命名的历史必然性与合法性,进而从整体上对“中间代”诗歌进行拯救式打捞,以期改变诗坛对“中间代”诗人长时间的漠视或有意遮蔽的现状。通过梳理诗人们共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经历,细读那些丰富而驳杂的诗歌文本,从而提炼他们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学特征,辨析出“中间代”在二十多年的沉潜背后,烛照他们内心、支撑他们创作的诗歌理想,为这股中国当代诗坛最为倚重的力量,为一代诗人的坚实努力给予公允的评价。绪论部分,首先对“中间代”的命名加以清理和分析,勾沉出围绕这代诗人有关命名问题的争议和其间暴露的诗学问题,论证“中间代”命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是本论文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其次,以“中间代”诗人的诗路历程为中心,从整体上研究他们在1990年代和新世纪两个“十年”里的创作实绩,力图勾勒出这群诗人从沉潜到浮出历史地表的过程。最后,梳理目前有关“中间代”研究的文章,并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其中,跨学科地对“中间代”的诗歌艺术进行多维阐释。第一章以“中间代”诗人的精神走势为研究对象,总结出众多诗人相似的精神轨迹和思想脉络,以这群诗人的精神背景为线索,将他们凝聚起来。其中,分为“中间代”诗人的精神成长史,焦虑的时代表征和新世纪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守望三节,依次论述诗人们在成长的特殊环境下相应的心理症候,诗歌学徒期所遭遇的边缘化处境,以及面对席卷而至的大众文化浪潮和消费社会,他们诗作中流露出的精神品质与道义操守;从而凸显出“中间代”诗人沉潜、内敛的性格秉性和内心对诗歌“痴心无悔”的坚持。第二章主要研究“中间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将诗人们多元并举的诗艺手法分类,在保留文本差异性原则的前提下,透过“中间代”先锋技术实验总结这一流派内部相对一致的诗艺追求。“及物”写作作为“中间代”情有独钟的艺术法宝,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诗意特色,无论是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画,还是社会现实的个人化书写,均努力发掘平凡人生、普通事物身上隐匿的个人历史和生存哲学;叙事性则是“中间代”诗人得以不断向繁复的日常经验扩容的必要手法;“中间代”诗歌的“长度”主要突出他们长诗的类型和样态,抽取经典诗人、诗作厘清其背后隐藏的精神“信息”;“古典镜像”主要论述“中间代”诗歌的古典意蕴,探讨诗人们的怀古情结。第三章集中讨论“中间代”诗人的诗学特征。“中间代”诗人与前几代诗人相比,诗学主题可谓花样翻新,哪怕是旧题材,流经他们的笔端亦会闪现新质意趣。其中城市诗学直逼现代人的生存空间,探究大都市的种种社会病理和“孤独的人群”的现实境况;生态诗学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宗旨,揭示生态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寻找返照人类原初之地的秘密甬道;怀旧诗学则侧重探讨新世纪重新出现的“海子热”,论述诗人以“怀旧”作为诗歌要旨的复杂心理状态;而性别诗学则从男、女诗人双方对女性、女性诗歌的理解入手,探知“中间代”女诗人不同以往的诗写策略,估评性别诗学在写作、传播、阅读上的多元趋势。第四章侧重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间代”诗人研究,其中包括三个至今仍被湮没的诗人群落:“中间代”诗人翻译家、少数民族“中间代”诗人和港澳台“中间代”诗人。他们二十年间都在各自的诗学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诗坛和批评界对其重视不够,研究成果寥若晨星,笔者本章对其进行初步开掘,客观地复原他们的整体风貌,予以他们相应的历史评价。第五章笔者试图借用“小群体”这一特定社会学视角,对作家流派的研究做进一步的阐释,尝试破解诗人群体性研究的另一维度,即从小群体社会学的剖面入手,在自成体系的新诗研究框架外,实验性地建立某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并从“中间代”命名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博客时代诗人新的交往形式和“中间代”诗评家的小群体影响力三方面融合“小群体社会学理论”,最终从诗群外部着眼,考察“中间代”发生、发展到繁荣的诗歌史进程。可以说,“中间代”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在当今诗坛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他们承前启后,锐意创新,以坚韧的写作态度为当代先锋诗歌的代际转接立下汗马功劳。最终,“中间代”凭借取得的成绩和一如既往的开拓精神,获得了诗坛的首肯,也为文学史书写出厚重的篇章。
关键词:“中间代”诗歌;
导师:罗振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