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笔记》(组诗)/安琪(《北京文学》2015年第1期)
(2017-07-13 19:29:56)
标签:
春天笔记安琪北京文学张清华霍俊明 |
分类: 安琪收藏 |
春天笔记(组诗)
安琪
甲午年春,读《史记》,兼怀父亲
父亲,是你说的:“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所以这个春节,我不回去。
我就在异乡,读你,读《史记》
我日写诗一首,“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父亲,若你还在人世,我必接你至京
饮酒,抽烟,品茶,这些,都是你喜欢的。
我必带你闲逛庙会,地坛、龙潭湖、八大处……
咱一一逛去。父亲你说,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孔子
孔子死后又五百年了,那个即将出来的人又会是谁
父亲,我知道司马迁已把这个名额抢了过去,他不推让
他不推让!
父亲,我如今活得像个羞愧
一个又一个五百年,已过……
月球表面,或蚂蚁是怎样爬上纸面的
黑暗在孤寂中搅拌自己
制造出一群群声音的蚂蚁,你在黑暗中
你是一张纸
接住了黑暗孤寂的搅拌。
秋日之末游园博园
从哪里辟出这两个飞机场大的园博园独立于京城之外
仿佛。
地铁越来越空
我们越来越兴奋仿佛来到了京城之外,我们。
燕山远处
园博园近处
新啊,万物皆新
花草,建筑,空气,和虫儿啁啾
波涛的白云涌起在天蓝色的幕布上
在高处
大海,翻转到我们头上以供我们惊叹
在园博园行走,或坐卧
这秋日之末阳光晒晕了我们的眼但晒不疼我们的脸
这秋日之末的阳光!
毛茸茸的狗尾巴草穿上脆薄的黄衣裳
这秋日之末的阳光
并不能让死去千年的胡杨木复活
但胡杨木何曾死去!
现在
月亮出来了,一天将尽
月亮的弯镰刀收割京城的喧闹和京城之外的空旷
来了。
两个飞机场的园博园,月亮要劳作一个晚上
直到天明,阳光重新播下种子——
悄无声息
或大放异彩
春天笔记
走在玉兰含苞
柳条吐露叶芽的淡绿中
春风揪乱黑发
黑发中的白线儿闪现
走在僵硬道路渐渐回软的胡同里
听
天空吹起呜呜的号角
低垂的槐树枝支棱着干枯的
耳朵
默记着玻璃大队行进的披挂
它们就要倾倒下
一地的碎光——
春天睁开它的眼!
春天的每次睁眼
都是新的!
在春风和春风互相撕扯的地上
永远有幸福的人在幸福
不幸的人在不幸
永远有老人痴痴而行,看见死之将至。
有孩童纯真喧笑,不知死为何物。
春风,就在这时钻入我心——
我既不年老也不年少
我看见了死亡
但心存侥幸。置身春天布下的匆匆幻景
我像那只灰喜鹊衔枝飞行
偶尔停歇屋檐
最终欢于筑巢。
拴马桩
青春就是惊涛骇浪
每一匹青春的马,都想带着拴马桩飞跑
每一匹青春的马,都想站在青春的中心,骇浪惊涛。
刊于《北京文学》2015年第1期,荣获《北京文学》2015年-2016年诗歌组优秀奖。
推荐语:
安琪的这组诗歌一反其以前的激烈和女性意识,而是呈现了少有的冷峻和节制,现实和现世经验在丝丝入扣地转化中呈现了平静背后的不安,缓缓展开充满张力的结构。这些诗回复到了生命本真的不解与存在性的悖论,回到了时间漩涡中个体体验的可能性。
——霍俊明
安琪这组诗题材广泛,有亲情、友情,有写人、记事、感怀,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写作才能。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切入诗歌的视点很独特,如第一首写父亲,从读《史记》入手,采用时空跨界、人物交错的手法,自由出入于我和司马迁、我父亲和司马迁父亲之间,寓宏大抱负于家族叙事中,令人难忘。《拴马桩》一诗,短短三行,写尽青春之莽撞,惊涛骇浪中让人对青春之走向深怀忧虑,同样令人难忘。
——冰峰
安琪的诗歌有深切的生命体味,同时又有独具个性的表达,这组诗丰富、直接、坚实地记录了当下的生活与心态,笔锋跳脱而有趣,成熟而干练。
——张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