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之地的璀璨星光
(2015-12-17 16:31:57)
标签:
当代汉语诗歌伍明春福建安琪 |
分类: 安琪收藏 |
边缘之地的璀璨星光
伍明春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庞大版图上,处于边缘位置的福建却无疑是一方生机盎然的沃土。这个现象值得思考。福建当代诗歌的重要性,不仅是因为这里曾先后走出了像蔡其矫、舒婷等分别在不同代际产生全国性影响的诗人,更因为这里一直存在着一个相当稳健的写作群体,展现出极大的整体性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法国理论家丹纳曾在《艺术哲学》中指出:“某一地区的自然气候不仅左右着各种生物的生长,也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精神的’气候。”而这种“精神气候”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品的生产。福建的地理位置本身就颇耐人寻味,一方面,它属于沿海地区,拥有一条美丽而漫长的海岸线,让人联想起一种开放性;另一方面,由于武夷山脉等群山的阻隔,它又被视作边远之地(古有“南蛮之地”的恶名),因此与某种封闭性相联系。地理位置的这种矛盾性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塑造了福建当代诗歌的某种“精神气候”:它既产生过全国性的影响,成为现代汉语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保持着一种鲜明的与中心疏离的“外省”色彩。福建当代诗歌首先是“福建的”,同时它又超越了福建的地域性。朦胧诗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之一舒婷的诗,堪称体现福建当代诗歌这种特质的绝佳样板。
曾有批评家提出“寻找一种南方写作”的命题,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去探讨文学写作与地域之间的微妙关联。福建当代诗歌写作,就是一种典型的“南方写作”。面对如此纷繁芜杂、难以索解的方言口音,福建本土小说家的叙事就不可避免地遭遇阻滞,因此很难像北方方言区作家那样,潇洒自如地出入语言的迷宫。相形之下,诗歌和散文的写作就“幸运”得多,这两种文类尤其是诗歌的形式规范的特点,决定它们能最大限度地规避方言的不利影响,因而取得斐然成绩,构成福建当代文学的突出方面。
福建和北京、四川一道,曾被当作中国当代诗歌“金三角”之一角。这个名号,如同“福建是散文大省”的说法一样,表明人们对于福建当代诗歌创作实绩的认同。长期以来,蔡其矫本人扮演着福建当代诗歌“教父”的重要角色。一方面,他以其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为后起诗人的写作树立起一个精神标杆,另一方面,他像候鸟一样往来于北京和福建两地之间,为福建青年诗人穿针引线,创设许多宝贵机缘。
福州凭借其省会城市的文化地位优势(诸如学院、文学期刊、文化机构等因素)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者。不过,这些写作者之间的关系往往较为松散,呈现一种纷繁多姿的话语风格。尽管这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星期五诗群”,近年又有“反克诗群”的兴起,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诗歌圈子并没有真正结合成一个具有某种整体性的写作群落。闽东地区(宁德)是近年来福建当代诗歌生产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声名日隆的闽东诗群中,涌现了诸多优秀诗人。他们的诗作遍布国内各大文学报刊,显示出相当雄厚的实力。相比之下,闽南诗群的地域跨度就大得多。这个诗群以漳州为重镇,同时辐射厦门和泉州,他们在诗歌道路上的成长,得天独厚地得到来自鼓浪屿的舒婷和陈仲义夫妇的精神声援。尤其是由道辉领衔的“新死亡诗派”,在当代诗坛掀起一阵阵全国性的震撼声浪,令人瞩目。
福建当代诗歌的“金三角”结构,只具有一种理论上的稳定性和代表性。显然,还有为数不少的优秀诗人,尚未被整合到这个“三角”结构中。闽西、闽北和莆田地区均有不少优秀的诗歌写作者需要另行叙述。可以想象,当“三角”之外的某个诗歌写作群体的力量逐渐强大,就可能颠覆现有的格局,重建起一种新秩序。
这是一个网络诗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些具有福建背景的诗歌论坛,如“丑石诗歌网”“武夷诗歌网”“诗三明”“第三说”“旅程文学网”等,在国际互联网上为福建当代诗歌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数字空间。此外,在一些著名诗歌网站如诗生活网,也集结了一批福建籍诗歌作者,有力地推动了福建当代诗歌虚拟疆土的扩张。网络空间的拓展,为福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可能性。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各种与福建诗歌相关的公众号、微信群纷纷建立,为诗歌写作者和读者的即时、有效的交流,创建一个全新的平台。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一批优秀批评家的在场和积极作为,是营造福建当代诗歌较为良好的艺术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在京闽籍批评家谢冕的遥相呼应,孙绍振、刘登翰、王光明、陈仲义等人在朦胧诗论争中为青年诗人热情鼓呼,以及他们后来对本省青年诗人的大力扶持与举荐,都为福建当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坚实有力的推动作用。
如果把业已获取较大声名的福建当代诗人比作“风景名胜”,他们突出的存在已经获得了不少鲜花和掌声,那么,那些尚处于“无名”状态的沉潜的写作者,就像还未被发现的神秘风光,随时都可能渐次浮出水面,吸引人们的赞叹和目光。而后者,或许更值得我们去期待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