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度引发辛波斯卡热潮的陈黎和他的诗/安琪(《海峡瞭望》2015年第12期)

(2016-01-13 12:31:09)
标签:

海峡瞭望

陈黎

辛波斯卡

安琪

鲁亢

分类: 安琪文论

再度引发辛波斯卡热潮的陈黎和他的诗

——陈黎《战争交响曲》

/安琪

 

2015817日上午,安徽泾县桃花潭畔,一场与诗歌翻译有关的研讨正在紧张进行中。说紧张,是因为与会的翻译家太多,这个名为“中国桃花潭国际诗歌艺术节”的活动邀请两百余位诗歌中人,真真是名家荟萃。每一天的议题排得十分紧凑,一口气都不让人喘息。这个上午的主持人是诗人翻译家树才和赵四。与会的翻译家除了来自美国人高马大的梅丹理外,还有西班牙语系赵振江、瑞典语系李笠、俄罗斯语系刘文飞、树才自己是法语系,然后就是来自台湾的翻译家陈黎。一听到陈黎,我马上有几分敏感,自从开始给《海峡瞭望》写台湾诗人专栏后,我就对来自海峡对岸的一切诗人抱有一份亲人般的感觉。但陈黎,实话说我对他有几分偏见,2013年我曾委托台湾某诗人代我约稿以便专栏顺利进行,许多诗人都约到了,只有陈黎据说不予答复,帮我约稿的诗人说,陈黎可能有他的想法。会有什么想法呢?兴许嫌弃我写的东西不到位吧?我暗暗地想,不免也对陈黎心怀芥蒂起来。

这天因为和陈黎同坐一排且离得远,我没法看清陈黎的长相,只听到熟悉的乡音,来自海峡对岸的同胞无论操持什么样的普通话,总是难以避免发音上的闽南腔,陈黎的发言从他翻译辛波斯卡谈起。陈黎在辛波斯卡获得诺奖的前一周就开始在读并且翻译辛波斯卡的诗,他预感辛波丝卡会获得当年度的诺奖。但凡翻译论坛,总会出现两种翻译倾向,一种如葛浩文翻译莫言式的译者对原著加以删减或篡改,另一种则坚持译者必须完全尊重原著。陈黎走的是后一条路,他认为,翻译者不该是企图美化或改变原作面貌的美容师兼造型师,他该尽量保留原作精神,不加油添醋,不妄加粉饰,不稀释,不浓缩,让作品本身去为自己发言,译者不宜多嘴干预。而同一天参加翻译论坛的瑞典语翻译李笠则走的是葛浩文这一路。

大陆读者对陈黎的认识完全来自他所译的《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诗选》,2012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在出版市场不景气的当年销售20万册,成为一大特点,同时也激活了辛波斯卡在大陆的又一次翻译热,此后又陆续有胡桑译本出版。辛波斯卡1996年获得诺奖后引发了一阵阅读热潮,我的家里就有两本不同译者翻译的她的诗作,那时她叫希姆博尔斯卡,但自从陈黎译本进大陆后,辛波斯卡已取代原先大陆的叫法,客观上证明了大陆读者对陈黎译本的认可度。

因为家里已有两本希姆博尔斯卡,所以我就没有购买陈黎的辛波斯卡。2013年年中我接到来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一个陌生女编辑电话,约我写一部与外国诗人有关的书,女编辑的理由是,陈黎翻译的辛波斯卡引发了外国诗歌的阅读热潮,如果我写这部书,一定也会畅销。我考虑了一周觉得自己笔力不济,只能抱愧推掉。为写此文,我突然想到此前阅读的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好像也是陈黎和张芬龄的译本,遂翻找出来,果然。陈黎翻译的聂鲁达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行文的现代感,基本没有台湾诗人留在大陆诗人心中的台湾味,所谓的台湾味就是一种源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文绉绉范所发散出的一种酸气,很多大陆诗人对台湾诗歌抱有成见大多与这种酸气有关。一句话,我喜欢陈黎译的聂鲁达!

话说17日上午翻译论坛结束后我没有像以前遇到台湾诗人就上去约《海峡瞭望》稿一样与之攀谈,而是各走各道。17日下午“重建诗歌启蒙精神”论坛、18日上午诗人研讨会及下午的游玩桃花潭我也均没有遇到陈黎。倘若没有18日的晚宴则我对陈黎先生的误解会一直保留下来。这个晚宴只有余留下未走的78人,陈黎和我打了招呼,我遂把此前委托台湾某诗人约稿未果的事说了(当然没讲那个诗人的名字),并且说,我觉得您可能对我的写作不满意,所以这次没敢跟您说话。陈黎笑答,怎么会呢,你为台湾诗人写这个专栏是一件服务台湾诗人的事,我怎么会拒绝?确实那一年我的右肩膀疼痛得很厉害,什么都做不了,心情很是郁闷,谁约稿都没应承,你的约稿就是这样耽搁的。我一听,沉沉的包袱立马放下,好,那回去后我就写您。我一边说,一边调出微信中我所做的“海峡瞭望”推介专栏并把平台公众号发给陈黎,同时把陈黎拉到“台湾诗人”微信群,“这是我为了方便约稿而建的群”,陈黎随即确认加入该群。

这个晚上留下来的几个诗人:陈黎、树才、李笠、潇潇、娜仁琪琪格、张雪江诗兴大发,在晚餐的桌上纷纷说起了各自的爱情并轮番朗诵爱情诗,大家都说到了诗歌和爱情对一个人的保鲜力量,陈黎要我们猜猜他今年多大,也就40来岁吧,总之绝对不会超过50,大家都这么说。陈黎笑了,我都60多了。这真是大出所有人的意料!

一直到那天晚上,我对陈黎自己的诗歌创作还一无所知,但自打决定要写陈黎,这一无所知便就此打破,我开始搜索他的诗作。我读到了一个极具诗歌探索精神的陈黎,在《战争交响曲》中,第一段由“兵”字构成整齐的方阵,仿佛士兵出征;第二段则主要由“乒”和“乓”构成,令人想到枪声;第三段由“丘”又构成一个方阵,明显表示,“兵”们都缺胳膊少腿,变成“丘”了,而“丘八”本身又是“兵”的意思。这一首象形诗用字形的变化显示了战争的残酷,谁读了都会留下强烈印象。2014523日下午,陈黎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师生进行诗歌交流时以多媒体影像的方式放映了这首诗,当《战争交响曲》在屏幕上推出时全场震撼,相信陈黎以字形本身焕发的诗意来唤醒读者被遮蔽的敏锐感受,在语言的交融与共振中完成其作品诗性内涵的建构的写作方式,一定会启发到现场的师生。

 

                      2015-11-7。北京。

 

《战争交响曲》

陈黎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乒兵兵兵兵兵兵兵乓兵兵兵兵兵兵兵乒

兵兵兵乓兵兵乒兵兵兵乒乓兵兵乒乓兵兵乒乓兵兵乓乓

乒乒兵兵兵兵乓乓乓乓兵兵乒乒乓乓乒乓兵乓兵兵乓乓

兵乒兵乒乒乒乓乓兵兵乒乒乓乓乓乓乒乒乓乓乒兵乓乒

乒兵乓乓乒兵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

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

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

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

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乒乓乓

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乓乓乓乓乓乓乓乓乓乓 乒乒乒 

乓乓 乒乓乒乒 乒 乓 乒乒 乒乒 乓乓

乒乒 乓乒 乒 乓 乒 乒 乒乒乒 乓 

乒乒 乓 乓乓 乒 乒 乓 乒 乓 

乒 乓乓 乓 乒 

乒 乓 乒 乓 

乒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陈黎,本名陈膺文,一九五四年生,台湾花莲人,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著有诗集《庙前》《动物摇篮》《小丑毕费的恋歌》《亲密书》《家庭之旅》《小宇宙》《岛屿边缘》,译有《拉丁美洲现代诗选》《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诗选》等。曾获时报文学奖推荐奖,叙事诗首奖,新诗首奖,联合报文学奖新诗首奖,梁实秋文学奖诗翻译奖等。陈黎为最早着力于译介拉丁美洲诗歌的台湾诗人。

 

——————————————————————————

【相关链接

 

【《海峡瞭望》专栏】

2012年第12期:因为太太的缘故——读洛夫诗作《因为风的缘故》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3pa.html

2013年第1期:抓住生活中诗意的瞬间——读紫鹃诗作《动物生活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3y0.html

2013年第2期:她诗中极具先锋意识的书写风格——读颜艾琳诗作《听海子的妈妈朗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46l.html

2013年第3期:每个诗人一生中都要给春天写一首诗——读管管诗作《春天的鼻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4vu.html

2013年第4期:他的想像力总是跑在阅读者和常规思维前面——读白灵诗作《目睭金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5fw.html

2013年第5期:中正诗风的写作——读林焕彰诗作《中国,中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60x.html

2013年第6期:在自己智慧能够指挥到的地方行驶——简读方群诗作《过儋州东坡书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6fo.html

2013年第7期:诗的张默和人的张默——读张默诗作《无调之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6ry.html

2013年第8期:“一整座海洋的静寂”——读罗任玲《风之片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77p.html

2013年第9期:夏天就这样被公报私仇处决了——读杨小滨诗作《四季歌·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7mg.html

2013年第10期:为了心仪的梦想——读孟樊诗作《九寨归来不看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89j.html

2013年第11期:诗人可以为历史作证 ——读鸿鸿诗作《闻以军退出加萨走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8q5.html

2013年第12期:变造古典,添入现代意识 ——兼读唐捐诗作《细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8q8.html

2014年第1——2合刊:女性命运悲剧的一面——读洪淑苓诗作《女声尖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9o0.html

2014年第3期:一首动人的乡愁诗——读痖弦诗作《红玉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a8m.html

2014年第5期:新风格实验的女诗人——读阿芒诗作《打打打打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azm.html

2014年第5期:他不会顺着常人的思路去构思写作 ——兼读陈克华诗作《车站留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eazn.html

2014年第6期:有着浓郁古典中国味的现代——读方明诗作《黄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uxqz.html

2014年第7期:他是我们时代的文化勋章 ——兼读周梦蝶诗作《孤独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uzv9.html

2014年第8期:“他们在那里而我不在”——读叶觅觅诗作《他度日她的如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2k2.html

2014年第9期: 青春的席慕蓉,乡愁的席慕蓉 ——兼推介席慕蓉歌词《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3y5.html

2014年第10期:并非只写乡愁诗——推荐余光中诗作《鹤嘴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5t0.html

2014年第11期: 罗门和他的战争诗——读罗门诗作《麦坚利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8u2.html

2014年第12:三毛:东方邪典——兼推荐三毛诗作《七点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anj.html

2015年第1期: 诗的无所顾忌诗的无所不能——兼读鲸向海诗作《征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bv3.html

20152-3合刊:诗是普世的人世的感动——兼读郑愁予诗作《错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gvy.html

早逝的天才有着何其旺盛的创造力——兼推荐林燿德诗作《终端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gvz.html

 2015年第4期:传统中国文人的风范——兼读萧萧诗作《不让康乃馨消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jlr.html

2015年第5期:歌的孤寂可以经由演唱宣泄出去——齐秦的诗齐秦的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gs4.html

2015年第6期:能艳能豪,能诗能书——陈维德旧体诗一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if4.html

2015年第7期:她诗中的决绝特质——龙青《正在醒来的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lvo.html

2015年第8期:隐匿之于我,还是一个谜——隐匿诗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oda.html

2015年第9期:诗之于一个女性的静静的光芒——罗思容《揽花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r9m.html

2015年第10期:人以什么成为诗人——向明诗作《尽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seg.html

2015年第11期:诗本身就是抽象画——陈育虹诗作《让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unn.html

2015年第12期:再度引发辛波斯卡热潮的陈黎和他的诗——陈黎《战争交响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vxvw.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