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琪诗作《父母国》及其赏析

(2015-08-27 15:23:12)
标签:

安琪

父母国

周瑟瑟

北方之北

温柔刀

分类: 人论安琪

父母国

安琪

 

看一个人回故乡,喜气洋洋,他说他的故乡在鲁国

看一个人回故乡,志得意满,他说他的故乡在秦国

 

看这群人,携带二月京都的春意,奔走在回故乡的路上

他们说他们的故乡在蜀国、魏国和吴国

 

无限广阔的山河,朝代演变,多少兴亡多少国,你问我

我的国?我说,我的故乡不在春秋也不在大唐,它只有

 

一个称谓叫父母国。我的父亲当过兵,做过工,也经过商

我的父亲为我写过作文,出过诗集,为我鼓过劲伤过心

 

他说,你闯吧,父亲我曾经也梦想过闯荡江湖最终却厮守

一地。我的母亲年轻貌美生不逢时,以最优异的成绩遇到

 

“伟大”的革文化命的年代,不得不匆匆结婚,匆匆

生下我。她说,一生就是这样,无所谓梦想光荣

 

无所谓欢乐悲喜,现世安稳就是幸福。我的父母

如今在他们的国度里挂念我,像一切战乱中失散的亲人

 

我朝着南方的方向,一笔一划写下:父母国。

 

                       2007/2/16

 

 

在自驾赴老挝、泰国途中读到女诗人安琪7年前写于北京的这首诗,忍不住在车上分享给朋友们,本来有说有笑的空气一下子变得沉默,或许大家忽然都意识到一个尴尬的现实: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以牺牲陪伴父母过年的时间为代价的。今年的春节,我们估计会在泰国的清迈附近渡过了。过了中国老挝交界的磨憨口岸就进入广阔的东南亚雨林地带,即使开通手机漫游,与国内的通讯联系也不是那么方便,亲友间祝福的方式和密度将会大打折扣。

终于开始掂量自己此举的不近人情之处:家家亲人团聚的春节,远在郑州的父母只能相依为命,眼巴巴地等我稀疏的行程汇报,几乎在品尝空巢的滋味。人与人之间的等待,一旦突破了“年”这个时间单位,便显得无比漫长,希望渺茫...心中隐隐内疚,窗外山间的村落也显得寥落,飘起唤归的炊烟...无论出走多远,自己的根还牢牢抓握在苍凉的黄土地里,家是心中永远放不下的牵恋……

安琪,“中间代”女诗人,曾获新世纪十佳女诗人及第四届柔刚诗歌奖,在当下诗坛属于“硬邦邦的存在”。女诗人们在生活中遭遇的内心困境也许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比较相似的:她们对家国、故园以及亲人的深深留恋和现实中作为“局外人”的角色挣扎,无论嫁不嫁人,女儿们很难真正拥有脚下土地的命名,或传递自己的种姓,她们屡屡回头,却只能一厢情愿地说说自己的挂念、感恩和忠诚,“你问我我的国?”“像一切战乱中失散的亲人”。

作为女儿的安琪,谈起塑造了她的父母和遥望福建老家的矛盾心情,“现世安稳就是幸福”,“无所谓欢乐悲喜”。这一点也许和我在中国、老挝的边界徒劳地表达对远在河南的父母和亲人的内疚是一致的。

                                                       (谭畅)

 

《父母国》属于家史诗。诗句层层叠叠,诗的开头制造出怅惆的效果,"回故乡的路上"诗人却是孤单的,历史意义上的故国何在?我感到了诗的震荡。情感的起伏全因父母。"父母"是安琪创造的国,她的思亲诗置于中国人奔向故乡的二月,想必触动了内心深处思念父母最软柔的那部分。安琪是1960年代末出生诗人中出道较早的诗人,她的丰富性与自我爆发力,她的日常经验信手拈来,反而让人难以面对,她诗歌中情感之尖锐,表达之自由,形式之随性,对应的是她生活中情感之妥贴,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的坚持,对抒情的控制等等,都是她固有的两面。

说真话是她写作的出发点,她的诗是生活状态的记录,所以我愿意把她的写作看成历史,历史不容虚构,历史的容颜不能涂抹与化妆,安琪的诗歌有天然的素颜,正是这种"天然的素颜"式写作,才不讨巧,不随大流,所以,她的写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显得孤独与自我。但自我足够强大时会压过众声喧哗,写作自制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新的潮向。

安琪的写作贯穿了自由的写作精神,这不是什么新鲜的异质的美学精神,这是我们应有的本分,在一个虚假的时代,我们中间大部分人做不到,一开始往往就选择了以矫情的语言写作,以反真实的姿态处理语言,这是大部分中国诗歌越走越歪的根源,以为走成了一条道路就是正道,其实不真实的诗歌会遗害后代(我们花了多大的代价才清理掉"左派"诗歌的语言传统),809000后都跟上来了,我们还在大言不惭,不知道以真实的语言态度对待写作,没有创造一代人的诗歌人文传统去传递诗歌启蒙精神,去建构诗歌现代性价值,我们好像没有在"寂寞"中写作过,我们一直在喧哗中滑行,想想就羞愧。

                                                            (周瑟瑟)

 

安琪通过对人与物的边界的打破,实现了空间状态的崩解,增强了表达思想的具体可感性,更好地彰显了内心的不安与疼痛。“父母国”,用对国家的另类解读,叙述在现代性压迫下形成的心理状态,与寻求逃逸虚空的理想状态,叙说自己承受这种命运的痴迷。

 

                                                           (砖家)

 

我比较关注安琪诗歌文字的音乐性,大提琴般的低沉与大长调,形成了她内回旋跃动不止的诗风。

                                                           (紫丁)

 

这首句法娴熟的诗是一首与现实对话的作品。诗人写作必须有一块土地。故乡会是很多作者的写作命题。故乡深入骨髓,又深不可测。“父母国”本指祖国,这里就是北漂者对故乡的最高命名。《孟子·万章下》:“(孔子)去 鲁 ,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唐阎朝隐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迴瞻父母国,日出在东方。”诗中,安琪用她坚定的目光打量故乡,“我的故乡不在春秋也不在大唐,它只有/一个称谓叫父母国。”,她向父母致敬,她思念父亲,“我的父亲当过兵,做过工,也经过商/我的父亲为我写过作文,出过诗集,为我鼓过劲伤过心/他说,你闯吧,父亲我曾经也梦想过闯荡江湖最终却厮守/一地。”,她感恩母亲,“我的母亲年轻貌美生不逢时,以最优异的成绩遇到/“伟大”的革文化命的年代,不得不匆匆结婚,匆匆/生下我。她说,一生就是这样,无所谓梦想光荣/无所谓欢乐悲喜,现世安稳就是幸福。”这些句子尖锐而直接,生活的真相严酷而吊诡。是父母国给予诗人肉体的存在与生命的能量。透过诗歌,安琪穿越遥远的距离,回望故乡和生身父母,“我朝着南方的方向,一笔一划写下:父母国。”,这既有血浓于水的缅怀,更表达了自己坚硬的精神追求。对我而言,《父母国》绝对是值得尊敬的作品。

                                                        (北方之北)

 

《父母国》以大博小,诗人有意地设置了这么一个冲突性问题,贵在用诗意冲破在词语限定的框架,从而达到内心的震颤。设定边框,再打破僵局,这个作品将自己陷入困境,再寻求摆脱,最终实现了这个目的,这是艺术,是才气,更是韬略。这个作品与众不同,首先在形式和标题上都是明着要来这么一首,是明行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温柔刀)

 

《父母国》端庄大气,对父母的抒情却不止于抒情,而是进入对爱的温情对话,对父母的旁观性考察与叙说,并给予父母以国之名,增添了睿智幽默的成分,消解了诗歌自身所带来的可能的感伤意味。

                                                      (李之平)

 

安琪的这首诗,非常有特色,让人一读就着迷,全诗不见一个家字,思乡之情却随处可见,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鲁国、秦国、蜀国、魏国、吴国、春秋、大唐”等词汇,揉入了古典的元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拓展了家乡的涵义,使其意义更深远。

                                                    (福建高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