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邀回答陈家坪的访谈(三)

(2014-10-14 17:18:37)
标签:

安琪

陈家坪

桥与门

张德明

分类: 人访安琪

应邀回答陈家坪的访谈(三)

 

陈家坪:的确,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流变之中,当局者迷。但是从个人文学经历中会提供出一个微观的生态,比如你和远村、黄礼孩所收集、整理、编辑的《中间代诗全集》,包含着一代人对自我的认知。现在回头去看这一过程,有哪些价值值得总结与疏理?

安琪:本题事关学理,请允许我援引《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通用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熊家良、赵金钟、张德明主编)关于中间代一章的文字来回答——

“众所周知,1989年以降,中国的社会状况和思想情貌已发生了非常显在的变化,在商业大潮的激烈冲刷和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文学日益走入边缘化境地,诗歌创作者再也无法像1980年代的诗人一样,由于写了某一篇非同凡响的诗作而受到众人的瞩目和艳羡。与此同时,随着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立体化,以及网络空间的迅速蔓延,诗歌创作已经成为众多的文化形态中的最为弱势的品种之一。媒体的多样化挤占了精英文学的生存空间,网络的播撒也只是为懂得计算机技术的70后、80后写手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种种情形使得1990年代才走向诗坛从而未能进入第三代的1960年代生诗人成了最容易被忽略和漠视的对象。这群诗人曾亲眼目睹了朦胧诗的辉煌和第三代的光耀,他们对诗人在社会中受人尊崇和拥戴的情景可谓记忆犹新,早已心向往之,但同时也明确意识到了在一个浮躁而冷漠的时代诗人处境的艰难与危机,他们担心这一代的创作天才不被人发现,优秀诗作不被人阅读,甚至有可能“被淘汰出历史”,因此在骨子里有着一种“参与一个时代的诗歌建设”(安琪语)、为一个时代的诗写集体正名的历史冲动。自然,他们也认识到,随着全球化多元时代的莅临,再也没有哪一家刊物能够拥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超绝力量,也不再有哪一种艺术风格能一枝独秀独领风骚,这样,对文学流派的阵地命名和风格命名已经失去了效力。也许正是出于上述这些方面的权衡、比照和寻思,他们最终选择了“中间代”这样一种比较中性的代际指认方式来命名一个时代的诗写群体。

随着“中间代”诗人的出场,相关的诗学意义正被人们逐步地挖掘、开发与揭示。而在我们看来,“中间代”在新世纪初期的盛大出场,其突出的诗学价值在于,它将上世纪1990年代的诗歌史具体化和丰富化了,也为21世纪中国现代汉语诗歌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提供了鲜活而生动的例证。原生态的历史常常是抽象的、混沌的,如果没有一些概述性强的术语来提挈它,我们就无能准确地捕捉到它的意义所在与演化轨迹。在“中间代”出场之前,我们对于中国新诗当代流变的认识,可以说是在第三代这里戛然而止,第三代之前的线索很清晰,第三代之后则显得有些模糊和笼统,有关1990年代诗歌状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的争端之中,对于这个特定时段新诗创作中的代表诗人、艺术风格、诗学主张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都显得极为单薄,不够丰厚、明晰和细致。“中间代”的现身,极大丰富了我们对于1990年代诗歌的诗学理解和审美感受,填补了我们梳理当代新诗发展史时存有的知识空缺。通过“中间代”诗人群提供的如此丰富精彩的诗歌文本,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中国新诗在第三代退场之后,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和商业语境的出现而走向式微,中国新诗的艺术精神因了一大批执着于艺术的诗人们不遗余力的持守和护卫,仍然在1990年代这个不同寻常的历史时段里得到承传和张扬。如前所述,以往的一些流派命名往往是对过去发生了的诗歌事件的补充叙述,也就是说,当这样的名词术语诞生的时候,那个诗派的诗人们差不多已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当“朦胧诗”这个不甚恰当的术语被确定来指称北岛、舒婷等人的时候,这些诗人也已经走过了他们创作的高峰期。第三代是中国先锋诗歌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一次大汇演,它借助了那个崇尚精英文化年代的最后一息精神余威,因为成名来得过于唐突,第三代中的不少诗人在心理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及时有效的反应,这也为此后文化语境一旦有变,诸多诗人就将从诗歌阵地上仓皇出逃埋下了隐患和伏笔。“中间代”的出场显然具有更多的开放意味和未完成情态,它所指涉的诸般诗人已然经受住了1990年代的商业诱惑和精神炙烤,其创作上的不屈不挠和韧性战斗意念使他们在那个年代已经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诗歌答卷。而且,这批诗人还是“当下中国诗坛最可倚重的中坚力量”,他们正置于诗歌创作的当写之年,其知识、经验、才干与文体自觉正集结着向最佳的诗写状态逼近。有这些诗人在场与出勤,新世纪的中国新诗才给人塌实、沉稳的感觉,现代汉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也在世纪之初呈显出端倪来。”

回答这个问题我确实偷懒,近乎全文引用张德明教授在教材中的阐述,希望借此能让没读到这部高校教材的中间代诗人们知道教材是怎么说中间代的。中间代已完成了它的使命,我注意到潘洗尘和树才联合主编的《生于六十年代——中国当代诗人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在收入的123位诗人中给予中间代诗人一半的篇幅——归根结底,提出中间代就是为了证明,生于1960年代的诗人中还有这么一批未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优秀诗人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