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体验(十八)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
岁月在指缝间悄然流走,恍惚间从不惑之年起步奔五。牙床动摇,鬓发稀疏,皱纹加密,肌肤松弛,血压攀升……
——毕竟是岁月留痕了!
虚虚复空空,瞬息天地中。
窗外,夕阳穿透了氤氲滃勃的云层,一道天光斜斜地投射在层峦叠嶂之上,渗入苍黄大地每一寸土地,若暗若明。
河畔,芦苇在微风中婆娑作响,晚霞晕染着齐唰唰的山林,叶儿旋着片片金光,空气中混合着青草和松木的味道。
一切都在变。多少人,多少事,如梦泡影一般,随风而去;惟一未曾变更的是二十余年前怯生生萌发的缪斯情结。
沉默在无边的寂静之下,令人痴狂的思绪无限延展……
检索2013年至今的劳作,只是以文字追逐时光而已。
春节将至,谨录记生命树所结“果子”于下——
1.《从“建构”到“解构”——童庆炳文学理论教材编纂思想研究》,1.5万字,《当代文坛》2013年第1期。
2.《“文学的绦虫”——当下文学创作、研究之去蔽或敞开》,1.3万字,《小说评论》2013年第1期。
3.《“样板戏”再评价》,1.4万字,《江汉论坛》2013年第3期。
4.《“明天会出现什么样的词”——2030年中国文学的可能面相》,1.2万字,《小说评论》2013年第2期。
5.《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林立琼〈耕耘思语〉序》,0.3万字,《贵州民族报〉2013年3月13日。
6.《“重回叙拉古?”——论文学“超轶政治”之可能》,1.5万字,《小说评论》201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13年第8期全文复印。
7.《诗性正义:重返理想国之路——重读柏拉图〈理想国〉札记之一》(合著),1.1万字,《中国文学研究》(季刊)2013年第3期。
8.《“用背脊读书”——重构文学阅读的意义境域》,1.6万字,《小说评论》2013年第4期。
9.《走向历史 扎根现实——2012年度文艺学研究前沿报告》(合著),1.7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0.《“安尼玛的吟唱”——〈格萨尔〉神授艺人的多维阐释》,1.6万字,《小说评论》2013年第5期。
11.《“奥威尔问题”——汉语文学之语言问题断想》,1.7万字,《小说评论》2013年第6期。
12.《童庆炳:中国文艺学现代学科范式的奠基者》,0.8万字,《南方文坛》2014年第1期。
13.《“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拥有活力的灵魂”——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或主义》,1.3万字,《小说评论》2014年第1期。
14.《百年新诗的历时性呈现——评刘福春著〈中国新诗编年史〉》,0.36万字,《星星〉(理论版)2014年第1期。
15.《〈朝霞〉:“文革”后期文学的重要阵地——以〈朝霞〉月刊为研究中心》,1.7万字,即将发表于《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
16.《面对问题 综合创新——2013年文艺学研究前沿问题论略》(合著),1.6万字,即将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7.《“你们信仰上帝吗?”——论宗教信仰与写作的质地》,1.3万字,即将发表于《小说评论》2014年第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