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师月刊》2013年第10期目录、卷首

标签:
转载 |
分类: 安琪转载 |
目录
记事
健康生活
下辈子还做教师 | 陈文
台湾教育所见 | 陈雪芳
我和学生一起改缺点 | 周明
一个日记本 | 魏得强
关注
吴家小学的“静悄悄革命” | 谢云
人物
管理者
行为习惯教育,应落在对人的细心教养上
师道
叶菊燕专栏
他们的笑 | 邢立平
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成因与调适 | 马志国
课堂
李海林专栏
答“观课议课”四问 | 陈大伟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听课记 | 徐铎厚 朱飞燕
德育
杨林柯专栏
教师需要具备边界意识
受助者更需要尊严 | 刘艳萍
阅读
专题
一场爱书人的聚会 | 吕新辉
朱永新
在这个园子里,邂逅久违的自己 | 徐飞
以“大夏”之名 | 谢云
为什么是大夏——与会嘉宾发言选登 | 程红兵 等
海外
始终围绕学生的课程与教学 | 冷玉斌
人文
陶妙如专栏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 威格
假如,我的科学教师(诗) | 沈泽权
专栏
李政涛专栏
——“发现德国教育”之六
吴
李希贵专栏
彩页
大夏报道
吴国珍读刊 / 王后军读刊
答《教师月刊》六问 | 陈伟
在这里,看见学校文化
杭州市滨兴学校:给予儿童丰富、自由的文化
活动启事
名思教研·“课改十二年”华语地区小学课程与教学创新成果展示会活动启事
欢迎您参加“第二届大夏书系读书节”主题征文活动
卷首
“向内”的努力
林茶居
9月1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隽兄邀请,参加“中德作家论坛”,听了国内及来自欧洲的十几位作家的演讲或对话。
作为中国作家的代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被安排在第一个发言,主题是“全球化时代作家的责任”,不过,他更多的讲“我的责任”。他谈到,有一次在德国柏林墙边,被一位老太太的伞尖戳到眼角,鲜血直流,老太太不断道歉,让他非常不安:“老太太无意中伤到别人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可能比我的痛苦还大。”对于自己几十年的写作,他说,“在作品中,好像所有人都伤害了我。冷静想一想,这些看似别人强加的伤害,其实也有我自己的原因”。
莫言先生的话,有两个意思尤为值得一提:一是宽容,二是自我反省。而这两点,又都来自他对他人具体处境的深切体恤。我跟同去的诗人安琪说:“就凭这个,莫言先生一定会写出更好的作品。”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作家,写到这个份上,天分、阅历、经验、见识之外,将产生更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他的人格和气度。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懂得宽容,善于自我反省,尽可能地体恤他人,看似一种修养,实质上是美好人生的同义词。
当下社会,人心混乱、怨气丛生、个人利益至上是极为突出的问题。如此种种,虽非这个时代所独有,但因为处于全球化、数字化的背景之下,所以更为复杂而难解。也正因此,教育的育人功能及教育者自我训育的必要性,被越来越多地强调和论证。
我曾经和朋友探讨过这样的现象:为什么这些年,很多教师的文章转述或引用了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我的看法,一是,克氏的著作被大量出版;二是,也是最重要的是,大家能从中找到内心安定的理由和方法。与之有所关联的是,有一本关注“教师的自我认同”的书被时常提及——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尽管我无法从实证的角度提供诸如引用率之类的数据,但依然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在对已然固化的教育体制日趋失望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观照内心,寻求自我挣脱,走向自我启蒙。不知是不是巧合,在近些年的教育媒体(包括教师博客)上,我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表达:“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从能够做到的地方做起”……
当一个人既受困于环境,又陷入个人的怨怼之中,他的人生肯定是会出问题或者是会比较麻烦的。这个时候,需要以诸如“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的理念重新梳理生命格局,让自己的生活与职业发生积极转向。它意味着重新认识自己,重建“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的关系。
这是一种“向内”的努力。但也应该看到,人的自我建设,是非常艰难的。所谓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就教师个体而言,如何在体制性困境中尽到自己的本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人性的尊严和传达更多的善意,可能是当下一个一体两面的存在命题。
时已入秋,天在转凉。我所期待的人生的样子,大体可以用李白的诗句来书写:“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