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2013-09-29 16:40:40)
标签:

芳邻旧事诗歌节

官刊

民刊

安琪

成都

分类: 安琪文论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2013年9月21日,成都,主题:官刊与民刊

发言:安琪

 

本届诗歌节的主题是官刊与民刊。官刊先不去说它,我先说说民刊。其实现代文学史上类似《语丝》《新月》等就有点民刊性质,新时期以后,从《今天》开始,只有诗歌继承了民刊这个谱系,其他小说、散文都没有,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以及对诗歌确属内心的热爱。民刊是中国特殊出版制度的产物,书号由国家管制,费用又高,大家也就不要书号,自己印一些来交流,这就有了民刊。据我这么多年的诗歌现场观察,民刊一般有这么几种办刊方式。

第一种像黄礼孩的《诗歌与人》,走的是专题专刊的路子,也就是,每一期都找一个主题做专号。像70后、中间代、女性写作、少数民族写作,等等,都是《诗歌与人》的路子。这种路子不止黄礼孩在走,其他地方也有民刊是这样做的,譬如四川发星的《独立》,一直以来定位于地域诗歌写作,也做了很多年。之所以《诗歌与人》的影响这么大,几乎被誉为中国诗歌第一民刊,原因有三:1,黄礼孩找的点很准,譬如70后,中间代,都是当时被遮蔽的一群诗人,需要有一个出口出来。大家也知道我参与了中间代的组稿工作,李侃和龙双丰从机场接我来的路上还建议我继续做中间代续集,可见这个点是抓对了。2,《诗歌与人》一改民刊给与人的粗制滥造的印象,而做得非常精美,比任何官刊还精美,2000年《诗歌与人》第一期70后专号出来时,大家都很惊讶,这么漂亮的一本民刊!现在的民刊做得漂亮的很多,但当时就黄礼孩有这种手笔。3,广州一直是个得风气之先的城市,在舆论上比较宽松,《诗歌与人》出来后许多纸媒纷纷介入宣传,扩大了它的影响力。同样做专刊,《独立》在影响力上就不如《诗歌与人》,有这方面因素。做专刊对主编有较高的要求,它要求主编要有敏锐的判断力,知道哪个专题是目前诗歌现场的空白点,这样找到的点才能稳准有力,引人认同。随着民刊走专题路子不断增多,目前,找点越来越难。这就更加考验主编了。

第二种,走同仁路子。第三代诗人大都走的是这种办刊方式。所办的民刊主要发表同仁作品,非同仁的作品进不来。这种办刊方式在第三代人的1980年代管用,那时通讯不发达,只有书信往来,电话、电脑都没有,小圈子做法比较便捷,因为同仁大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收集稿件也比较方便。但在时代进入到21世纪,资讯发达,尤其互助互动、对话交流成为主要合作方式的今天,如果仅一味走小圈子的路,要让圈外人来关注你的可能性就小些。当然,既为同仁,也无所谓其他人关注不关注。总之,这也是一条办民刊的方式。

第三种,我认为是比较普遍的,就是《自便》这种,完全凭借主编个人意志来选稿,面向全国的诗人来选稿的。包括那些自筹资金依托出版机构出版的诗歌选本,都是第三种办民刊的方式。它的特点是,作者多,作品少。我把这种办刊方式称之为广交朋友,造福诗人。这种办刊方式最重要的是主编的选稿一定要选真正的好稿,尽可能摒弃情感因素,不要让太多劣诗入选。

这就谈到了好诗和劣诗的问题,好诗在官刊中也是好诗,劣诗在民刊中也是劣诗。不要人为地造成官刊和民刊的对立,我们要做的是,写出好诗。官刊、民刊只是器,诗,才是器里面的物。我在写诗时从来不去想这是要给官刊还是要给民刊,我想的只是,要怎么写出好诗。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在第二届芳邻旧事诗歌节的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