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记27]《最后一课》
(2013-04-29 18:13:39)
标签:
鲁19王祥最后一课李见心安琪 |
分类: 安琪随笔 |
《最后一课》
——听王祥老师谈文学
安琪
2013年4月27日,部分同学开始撤离鲁院,我和几个北京学员在一楼大厅守株待兔,逮到谁送谁。晚上,李见心邀我和乐冰与鲁院王祥老师聚聚,这一聚,聚出了最后一课。
此前我对王祥老师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摄影师,入学仪式那天在午餐时他说,要拍照片的人中午一点在大厅等他,我因故未去,后来就在见心和黑眼睛博客上看到王祥老师给她们拍的仪态万端又创意百出的美图。但是这个晚上,王祥老师展现了他作家、批评家的一面,他对文学创作的即席演讲,让我深深遗憾没带纸笔,以致现在想回忆他讲话的内容都已力不从心。
“愿望”是王祥老师认为的作家写作的动力,《红楼梦》反映了男性作家梦想全天下美丽女子都为他所爱的愿望,《鹿鼎记》反映了底层男人的愿望:跟皇上是好朋友,美女环绕,在江湖当老大。《甄寰传》则是女人对完美人生的愿望,嫁给最有权势的皇上,依然有两个默默爱着她随时准备为她出生入死的男人。弗洛伊德有名言“梦是愿望的达成”,用在王祥老师的口中应是,小说是愿望的达成。
以乡村题材为例,王祥老师说到了切入点的独特,鲁迅的乡村没有一个值得赞美的农民,闰土,祥林嫂,阿Q,等等,在鲁迅看来,乡村是一个必须全部否定全盘换血的地方;到了沈从文却反过来,把乡村视为一个可以诗意栖居的地方,是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小知识分子心中藏有的白日梦:当他回来,永远有一个深爱他的美丽女子抛弃一切跑来响应他的召唤。鲁迅和沈从文都在各自的层面把乡村写到了极致,看看我们当代文学中关于乡村叙事的书写,无人能逃脱这两个套路。因此,想在乡村文学中寻找到新的点,要动一番脑筋。同样也在创作小说的王祥老师,那天说出了他思考的点但表示,这是他以后写作的专利。保护知识产权,我在这里就不提前揭秘了。
早在十年前王祥老师就认为莫言的写作水准获诺贝尔文学奖绰绰有余,同样可以获奖的不只莫言,余华,刘震云,贾平凹,陈忠实,等十个作家在他看来均具备诺奖实力。王祥对中国当代文学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现在处于各种矛盾交织的时代,一切都在未完成状态,为出大作品提供了最好的背景,反过来,西方国家大都进入按部就班的社会常态,作家从生活中汲取的写作资源已经不多了。王祥老师提醒现阶段关注小说创作的我,不要被现代派的语言技巧式写作所迷惑,那只是一种小道,大道是人心,是生活。
王祥老师特别推崇网络作家,给予网络作品极高的评价,这是他建立在大量网络文学阅读后的结论,他甚至认为,当下的网络文学已出现远远超过《水浒传》《西游记》一类的作品。网络文学的勃兴与网络作家对大众愿望的把捉有关,说到底人类的基本愿望无非两个:1)权力、财富和情爱;2)超能、长生和成仙。网络文学就是在这样两个层面上满足普通大众的愿望,给他们以意淫的可能。
小说要狠,这是王祥老师给出的创作原则,美的东西要毁灭给人看才能惊心动魄。我想起《红楼梦》中12金钗几乎都没好结局。莫言小说中几无正面人物,且人物命运也都很悲惨,显然是狠在起作用。刘震云的《1942》,老东家的亲人一个个死去,连孙子留成也让憋死在他自己怀里,确实够狠。
小说写作中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王祥老师带班的时候,经常让学生组成搭档,给他们一个主题譬如“离婚前夜”让学生自己去现场发挥,给出对话。如此强化对话训练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王祥老师是李见心1999年就读鲁院时期的老师,那时的鲁院还不是高研班谱系,学员上学费用自理,见心说,当年的诸多老师中,王祥老师给她留下最深印象。
因为本届高研班只有两个月时间,鲁院老师都没有授课,而在对往届高研班笔记的搜索中,王祥、郭艳等鲁院教学部老师都有授过课,这个晚宴,我们聆听了王祥老师的诸多思考,就算上了最后一课。
王祥老师用康桥为笔名,发表了系列诗文专论,名校本科毕业后即分配到鲁院,在鲁院中是唯一剃着光头穿着对襟老头衫的教师,1963年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