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残点评《闽南语戏剧逻辑》(《特区文学》2013年第3期)
(2013-04-27 22:56:19)
标签:
北残特区文学安琪闽南语戏剧逻辑文化 |
分类: 人论安琪 |
闽南语戏剧逻辑
□安琪
舞台上奔跑的,吆喝的,哭泣的,欢笑的男女
被闽南语辨别出了面孔
我故乡的人和你故乡的人没什么两样
我故乡的人和你故乡的人确实是两样
我指给你我故乡的剧情,隔着海峡,你以为
他们能上演什么戏?
他们对着空旷喊回家,回家——
你流下泪,你来自远方,你落脚北京
我忍住泪,我来自远方,我落脚北京
我知道他们喊给谁
那具有象征意义的召唤在我的故乡一年又
一年上演——
作为政治的必须!
我们充当不了被喊的人
我们也回不了家。
北残:“我指给你我故乡的剧情”
这个时代无疑是流离的时代。客观的故乡,个体精神的故乡,抑或是群体文化的“故乡”,都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击和涣散掉了。多年流离于“故乡”之外,很多人已陷入对“家”的迷失。于是,在诗人那里“故乡”和“家”便成为一个永恒的“能指”,但其“所指”,在不同诗人笔下又具有不同的演绎。
安琪在诗中把对故乡的复杂体验与感受倾泻出来,融于诗中,有哀伤更有难以言尽的苦衷。从诗的结局看,她或许对此有些麻木了。但就阅读者而言,我们敏感地捕捉到“他乡”——隔着海峡——的人在面临“回家”时所表现出的情感异同:“他们对着空旷喊回家,回家——”不过,这一异同却是读者通过阅读诗人观看闽南语戏剧后的描述得来的。可以看得出,诗人对于“回家”有无奈、有决绝,同时也有冷静的自知与清醒。“你以为/他们能上演什么戏?……”诗人用理智有力的语言蕴养出一股愤郁不平和砥砺之气。于失落中或已无找寻迷失的动力,但于悲怆中却仍有掀开面具的勇气。闽南语戏剧的内容是“回家”,而演绎它的逻辑是共鸣与反讽,共鸣的是“回家”和“寻根”的情感,反讽的是“有家”之中隐着“无家”,有“故乡”却失落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