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体验(十)
人,是一个大浊流,应该是海,才容得下这个浊流,使他
干净.我教你们作超人,这超人便是海.
—— 尼 采
当生命之书在一页页地脱落,大概是为了避免堕入“存在的遗忘”,一些往事逐渐浮现脑际;其中,一直不能释怀的是我的学术之旅。如果说福建漳州师范学院是我学术之旅的“起点”,那么,福建师范大学则是我学术之旅的“转折点”。
1993年、1995年的两次考研都栽在英语上,1996年我决定最后“拼杀”一次,而且只能是最后一次:按照当时县教育局的规定,在职的中学老师只能考研两次;我自己也相信“事不过三”的定数,心想这次考研若再不能“突出重围”,那就立马结婚生子吧,为这事,我姐姐已经一再催促了。是的,该咬咬牙,拼了!我的启蒙导师刘庆璋教授听说我的情况后,也替我着急:若我考研再失败,如何是好啊?正巧1996年刘先生与福建师范大学的李万钧先生联合招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刘先生一得知此事,随即联系了学校人事处,说:“吴子林是个做学问的好苗子,我们得帮帮他,万一他英语成绩差些没能上线,就把他当作师院的老师录取吧,待他硕士毕业后回母校服务。总之,一定得让他攻读上研究生。”刘先生德高望重,见她如此恳切地帮助一个尚在农村中学教书的学生,人事处的领导便应允了。当从电话里得知先生的厚意,我的心情感动得无以复加,瞬间信心与斗志倍增,每次上完课,回到宿舍就关门苦读。
我至今仍然记得,1996年2月考研的第一天,阳光从未有过的明媚,考了英语、政治之后,心情简直灿烂如花。第二天,第三天,亦然。考试之后,便是焦急的等待。当时,我身在偏僻的农村中学,信息闭塞不通,不像现在有手机短信、互联网联络。一天,我正准备去教室上课,中学传达室的老师远远看见我,直冲我喊:“子林老师,有您的电报!”我赶紧小跑过去,拆开一看,是漳州发过来的,电文写道:“英语55总分368定录取刘庆璋”。按照当年的录取分数线,英语是50分,在职中学老师可减免5分即45分,也就是说,这一回我完全凭着自己的实力考上了硕士研究生。成绩出来后不久,我便到福州参加硕士研究生面试,见到了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许多以前就耳熟能详的名教授,真是激动万分啊。主持面试的是李万钧教授,看到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先生异常的兴奋。他向我提了几个问题,了解我的专业阅读情况,看到先生满意的表情,我知道自己肯定被录取了。果然,回到中学不久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办好了人事档案的转调,8月便顺利入学。那心情用李白的诗句来形容最好不过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兴奋不已的心情还没有完全消退,1996年10月的某一天,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宿舍A楼的传达室通知有人找我。彼此见面,才知道来人是漳州师范学院人事处的江老师,他首先祝贺我考上了硕士研究生,然后告知我还有个手续得补上,即必须与漳州师范学院签定个协议,因为我是师院与福建师大联合培养的对象。这于情于理都是应该的,当初要不是刘庆璋教授牵线搭桥,我哪有今天呢?我二话不说拿了协议仔细阅读,在我的印象里,条件有那么几条:一是每月发我工资(基本生活费)500元;二是给我一个单身宿舍和师院借书证;三是毕业后回师院工作,服务期未满十年不得更动单位云云。前两条我都没有意见,惟独对第三条持保留意见,因为据我所知当时工作年限一般是五年的。因此,我要求更改第三条后再签定合同。江老师个人不能作主,说回去后向领导汇报再联系我。大约过了半个月,江老师又来了,说学校领导不同意更改协议,必须照章执行。在这种情况下,我表示不能接受,便拒绝在协议书上签字。由于没能签定协议,漳州师院与福建师大的联合培养计划未能实行,我的硕士导师便由刘庆璋先生转为李万钧先生了,这是我后来才知道。在以后的通信里,刘先生从未流露过不快的心情,她告诉我说自己在兰州大学时就已带了不少研究生,只要我的学业有进步,她就由衷地感到高兴!
时间过得真快啊,三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三年里,我如饥似渴地读了一大堆书,做了好几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公开发表了三篇论文,成了研究生中的“书痴”,时任研究生处的处长马重奇教授见了我就说:“子林呀,你的确是个‘读书种子’!”硕士马上就要毕业了,得找工作了。我也开始构想自己的未来,到报社?还是出版社?或者是一所大学?找工作得填报毕业生就业表,研三下个学期伊始,大家都拿到了表格,惟独我没有。研究生班的班主任对我说:“子林啊,你当时是定向培养招入的,你必须回漳州师院工作,不能自己找单位!”我纳闷地说:“可是,我并没有与漳州师院签定工作协议,三年期间也没有拿它一分钱工资啊,而且我是凭自己的成绩考上来的!”好说歹说也没有用,班主任除了表示理解的同情,也无能为力。怎么办呢?我立马给漳州师院人事处写了封信,请求补发三年的工资,表示自己愿意回母校工作。一个月过去了,杳无音信……
出现这种情况实在是出乎我的意外,不过细想也对。当初人家找你签约,你挑三拣四的,现在你来求人了,谁理你呀?再说了,你一个小硕士,有什么呀,谁会为你得罪兄弟院校,网开一面,让你去找工作呢?……看到我的窘境,福建师大一个老师给我支招了:“子林啊,你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考博士,你考上了博士,档案随调,没有人控制得了你!”啊,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于是,我赶紧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先生的博士生,为了确保考博成功,与此同时还报考了四川XX大学XXX教授的博士生。北京先考,接着是到成都,这风尘仆仆赶考的模样,现在想来都会发笑。从福州到北京时已是深夜,没有地方居住,就在校园花圃的椅子上眯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轻轻拍去衣服上的露珠,望着早醒的空中滑翔的鸟儿,我心想:就冲我这虔诚求学的劲头,北京师范大学应该录取我吧!三天后的笔试非常顺利,接着便是面试,见到了如雷贯耳的童庆炳、程正民、李壮鹰、王一川、罗钢、李春青等诸位先生……面试很顺利,考生按顺序进出,当我出来时隐约听到王一川先生评价说:“吴子林还不错!……”面试后没有停留,电话里与童庆炳先生道个别,我就上了开往成都的慢车。颠簸了30多个小时后,在一个深夜抵达了成都。我被“忽悠”到了一个破烂不堪的“野店”住下时,衣服全湿透了,贴身的一千余元也都湿了。蜷缩在奇臭无比的破被窝,在嘈杂声中,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天很快就亮了,我赶紧退了房,打听清楚后坐上了公交车,又颠簸一个小时左右到了四川XX大学的招待所。
XXX教授正在国外游学,我一个人在招待所里啃读备考。三天后终于开考了。第一天上午考专业一,考试前,忐忑不安的我环顾左右,与前后左右的“考生”闲聊,他们居然全是跟我一样考同个导师的,而且似乎在背着什么“答案”,再细细一问,他们都是周边高校的教师,惟独我是外省的“考生”。监考老师进来了,宣布即将开卷开始,要求所有“考生”收好复习资料。考试前一分钟,坐我前排的“考生”还在背东西呢,出于好奇我探头一瞥,看到了一个题目。试卷发下来了,我一拆开试卷袋,劈头就看到了同样的考题,一瞬间我明白了:我是来陪考的,他们全都知道了考试题目,只有我被蒙在了鼓里。这题目非常刁钻,很专业的,像我这初出茅庐的“考生”只能是胡乱扯些不着四六的东西了事。下午考专业二,监考老师进来了,宣布即将开卷开始,要求所有“考生”收好复习资料。坐我前排的“考生”还是在背东西,我再探头一瞥,又看到了一个题目。试卷发下来了,我看到还是一模一样的考题。我心想:完了,完了,成都之行看来是白跑了,白费一番工夫。说实话,交卷后我就想当晚就回福州,不想再考第二天的英语了。在电话里跟家人汇报情况后,家人说:“你还是坚持考完吧,到那里一趟也非常不容易。”可能是放开了吧,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第二天的英语考试非常顺利,感觉难度比北师大的简单多了,七十分以上应该没有问题的。考试完毕,出于礼貌,我还是给XXX教授打了电话,他问我考试感觉如何,我如实汇报答得很不理想,因为事先准备不够充分,不知道复习重点在哪里。他“诧异”地说:“怎么会这样的呢?我跟你硕士导师李万钧先生说过的呀。”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发觉这句话学问大着呢:如果回去询问李先生,若属实那是导师隐瞒了情况,意味着对学生不负责任;若事实并非如此,则是XXX教授在说谎,我无疑在他们二者之间制造了矛盾。因此,这是无法坐实的事,我只能保持沉默。
面试要推迟两天才进行,第一天,我一个人在校园里闲逛,走进一家书店,看到书架上摆着XXX教授刚刚出版的一本新著,翻开目录,豁然见到了两门专业的考试题目,它们居然就是这本书两章的内容,原来啊那些“考生”背的就是它们呀。我恍然大悟了!我浑身的血液几乎都凝结了!第二天,为了排遣郁闷的心情,我一个人手拿地图,背挎书包,坐上公交车,游览了武侯祠和杜甫草堂,用傻瓜机拍了不少照片。考试后第三天,面试开始了,具体的情形已记不甚清晰,可能是自己感觉上当受骗了吧,总的效果不是太好,回答问题时甚至有点大发厥辞,略有些不敬(现在想来有些后悔莫及,真的)。当天晚上,我买了张成都开往福州的慢车,坐了硬座近四十个小时,到达福州站时感觉全身骨头都散架了。
过了一个月左右,估摸着考博成绩该出来了,我首先打通了童庆炳先生的电话,童先生说第二天他去研究生院帮我查查成绩,让我第二天晚上八点准时联系他。第二天晚上八点整,我准时拨了童先生的电话,很快就听到了语调非常舒缓的声音:“小吴啊,成绩出来了,您的成绩非常好,都上线了。”我一听心都快要跳出来了。“可是,您前面啊还有几个考生,他们的总分比您还高,看来是没法录取您了。”我几乎都要哭出来了:“童老师,我明年再考您的博士,我只想跟您好好读几本书,以后认认真真做学问!”童先生的声音还是那么慈祥:“您硕士毕业后,先找个高校工作,做些课题,多发表些论文,再来考博士啊,不要灰心,慢慢来……”放下电话,我立即拨通了XXX教授的电话,急不可待地询问考试成绩。XXX教授一字一顿:“小吴,考试成绩出来了,你的两门专业考得非常好,可惜的是,你的英语不及格,没有上线啊,没法录取你啦,非常抱歉啊!”全是谎言,全是谎言……后面的话我已听不清楚了,恍恍惚惚中,电话挂断了。没几天,北师大的成绩单寄过来了,英语考得不错,近70分,专业都八十来分。惟独四川XX大学的成绩单不见踪影,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考了几分。后来,有人告诉我,这一年XXX教授的两个研究方向共招收了十余名博士研究生;闻之,一笑而过。
接下来的一个礼拜是最难熬的,漳州师院人事处仍然没有回音,其他同学都陆陆续续找到了自己的工作,或者收到了博士录取通知书,惟独我像霜打的叶子,整天耷拉着脑袋,什么事也不想做。一天下午,我形单影孤地走在学生街上,别在腰间的BB机响了,是一句留言:“请速联系苏文菁老师有重要事情,电话XXXXXXX。”我赶紧拨打过去,苏老师说:“童庆炳先生在找您,有重要事情,让您晚上八点联系他。”我等呀等呀,终于八点了,赶紧拨通了童先生的电话,又听到了那非常熟悉的温和的声音:“小吴啊,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在您前面有一个女的考生同时报考了复旦的博士,而且考了第一名,她去复旦了,您来吧!”——“您来吧!”这三个字仿佛孔子当年所闻的《韶乐》一般,这十余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这三个字,瞬间就改变了我的命运,将我从人生的最最低谷一下拽了上来,飞翔起来了!童先生手中的两个统招指标已经用完了(分别给了赵勇和王珂两个师兄),剩下的是定向培养或自筹经费的招生指标,先生由我自己选择,并让我尽快告诉他。这消息不胫而走。福建师大中文系的领导们找到了我,表示愿意送我到北师大委培,每月给我发一笔工资。美国的大哥得知消息,当即决定汇款四千美元,全力支持我自费攻读博士学位。我随即到邮局汇了三万元到北师大研究生院招生办,不久,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寄来了博士录取通知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起,我那颗悬在半空中的心终于落地了,我知道,我的人生出现了拐点,全新的命运又开始了!!
若干年后,我才知道:当我的人事档案从福建师大调到北师大后,漳州师院人事处一个老师到福建师大追问我的下落,并责问为什么竟让吴子林考取了博士;宅心仁厚的马重奇教授对来人说:“吴子林,是你们培养的学生,也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他非常的上进,我们做老师的,为什么不能推他一把呢?”来者无言以对。三年后,我,当年的“赶考者”,顺利完成了博士研究生的学业,分配到了我国最高的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若干年后,我,一个学术研究界的“苦行僧”,成了漳州师范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校史上的“优秀毕业生”之一;若干年后,听我讲述了以上“惊心动魄”的“赶考记”,不少朋友都为它的“戏剧性”惊叹不已,连呼:“奇迹!奇迹!!奇迹!!!”而我则想起了《圣经·马太福音》中所云——
你寻找,你就得到。
2012年1月4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人生之体验》(1——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40927b0100sx46.html
《人生之体验》(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40927b0100tw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