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标签:
当代散文诗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文化 |
分类: 安琪收藏 |
我的发言:
我昨天下午(2011年12月10日)才从福建回来,列车上接到首师大同学的电话,问我能参加王光明老师组织的会议吗?我说可以。今天六点半的时候我就起床,天还蒙蒙亮,我从通州家里坐地铁赶过来开会,这在我北京八年的生涯中是第一次。主要原因两个:1)会议组织者王光明老师在福建时期对我有知遇之恩;2)虽然我写诗也近20年,但散文诗领域对我而言还很陌生,我想过来学习学习。因为陌生,我的发言也许有不当的地方,请大家包涵。
我认为散文诗的发展还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从大的文化环境来看散文诗尚未形成气候,相比于其他各种文体散文诗受关注度更小,因此这个会议的意义就很重大,今后的散文诗史会记上一笔。对散文诗,我的思考如下:1)散文诗的文体建设问题。就我的阅读,近几年,西南大学的吕进教授及其博士生和东南大学的姜耕玉教授及其博士生一直在呼吁中国新诗的文体建设,这次的湛江现代诗研讨会,吕进老师仍然提及此,他认为诗歌不能漫无边际地自由下去。相比于新诗,散文诗的文体建设我觉得更为迫切。如果它想独立出散文和诗自立门户,那么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和标志,是不是说短小一点的,不分行的,就是散文诗?我发现灵焚在编《大诗歌》散文诗部分时就有此倾向,把一些哲思隽语也纳入散文诗范畴。我自己的看法是,散文诗的语言应该是诗的,它不能像记流水账的散文语言,篇幅上要短小些,语言上要诗些。现在中国新诗已经打破分行的限制,像侯马《他手记》,读者和作者都认为是诗,我自己也写过诗文穿插的组诗,我也认为是诗。可见,散文诗和诗在争夺文本了。
2)散文诗的谱系问题。如果散文诗要自立门户,那么它的传承、谱系、脉络,也许需要后人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救活前人散文诗。现在说到散文诗,我们可以想起的就是鲁迅,昌耀,此外也没什么更多印象,做这个谱系能帮助读者更好了解散文诗的历史进程中哪些优秀和重要的作者写出了优秀的散文诗。这很有意义。
3)散文诗的理论建设问题。其他文体都有自己的一批理论家队伍,散文诗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期待集结自己的批评家队伍,这也很重要。从这点来说,散文诗批评家的空间还很大,这也是好事。
4)散文诗的社会影响力问题。这需要一个过程。
5)我们散文诗群。对这个群体,周庆荣以精神向度取胜,灵焚以语言的先锋性取胜,爱菲尔以题材取胜,黄恩鹏和亚楠以恢弘的视野取胜,唐朝晖对散文诗的坚持和散文诗写作领域的不断突破,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12月10—11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首都师范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吴思敬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王光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蒋登科教授与著名散文诗人邹岳汉、刘虔、王宗仁、灵焚、周庆荣等自全国各地的近60名学者和诗人出席此次散文诗的盛会。
开幕式上,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王光明教授主持开幕典礼,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致开幕辞并就散文诗的发展与缺失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彩而深刻的阐述。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分为“散文诗的再认识”、“散文诗历史维度”、“当代散文诗发展专题”、“承继《野草》传统专题”、“‘我们’散文诗(一)”、“‘我们’散文诗专题(二)”六个专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学理探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会中,专家学者与散文诗人们都各抒己见,或追根溯源探讨散文诗的源头与文体归类问题,或梳理以《野草》为代表的散文诗传统的承继关系,或评论以“我们”散文诗群为代表的当下散文诗创作所呈现的诗学特点,或为当下散文诗的发展把脉,探寻散文诗发展出路。
据悉,近年来,一直处于文学领地边缘的散文诗创作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我们”散文诗群的横空出世及其“大诗歌”理念的提出与践行对当下散文诗的发展态势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推动散文诗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