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母校漳州师院专访】从边缘出发──访女诗人黄江嫔(安琪)

(2011-10-21 16:00:44)
标签:

漳州师院

校友会

安琪

吴地梅

文化

分类: 人访安琪

【存母校漳州师院专访】从边缘出发──访女诗人黄江嫔(安琪)母校成立了校友会,这是网址http://xyh.fjzs.edu.cn/见到了许多优秀校友。存一个母校学子采访本人的旧稿。祝福并感谢母校!——安】

 

                                    从边缘出发  
                                 ──访女诗人黄江嫔(安琪)
                            2011-10-19 22:22:18 来源: 作者:吴地梅

 

安琪,女,本名黄江嫔。女诗人,1969年2月24日出生。1988年7月毕业于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在芗城区浦南中学任教。95年,调入芗城区文化馆工作。其诗作、译作散见于全国各诗刊、文学杂志。著有诗集《歌·水上红月》、《奔跑的栅栏》、《任性》、《像杜拉斯一样生活》。《中间代》概念首倡者,主编有《第三说》(与康城合作)、《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与黄礼孩合作)和《中间代诗全集》(与远村、黄礼孩合作)。有作品入选《1998中国最佳诗歌》、《1999中国新诗年鉴》、《福建省建国50周年作品选·诗歌卷》等。现供职于北京合德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近几年来,安琪在新诗创作方面获得了多项殊荣:1995年,荣获第四届柔刚诗歌奖;1998年,应邀参加《诗歌报》第三届“金秋诗会”;1999年,应邀参加“中国当代作家、诗人跨世纪成商笔会”;2000年,应邀参加诗刊社第十六届“青春诗会”;2003年,荣获首届“独立”民间诗歌编辑奖。

 

2004年3月5日

第一次从《漳州市广播电视报》编辑副主任简清枝那听到安琪的名字,因他称她为漳州师院建校40周年来“最有出息”的学生之一。我不禁心旌摇荡,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总有一种想亲眼见见这位师姐的冲动。然而,生活总是不期而遇,却又总是期而不遇。直到现在,我都只能为错失的每一次机缘扼腕叹息。颇费了一番周折后,带着无比兴奋抑或是激动的心情,终于拨通了安琪的电话,于是,我们的谈话便从那一刻开始

 

那已然过去的日子和心情,是多么咄咄逼人地明晰

早在小学时代,安琪的写作才华就已初见端倪。和大多数作家一样,她从那时起就立志要当作家了。那时她的作文经常被当成范文在班级朗读,这种优越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高中。面对这些“成绩”,用安琪自己的话说:“它们在使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也坚定了我的志向。”

毋庸置疑,安琪是怀揣着“文学之梦”于86年秋,踏入漳州师院中文系学习的。那时,安琪是走读生,大学生活于是就变成高中生活的延续。然而,单纯透明的校园时光、皎洁亮丽的青春岁月,特别是青春的感伤、朦胧的情感、文学的实践、浪漫的不着边际的梦想,都构成了她读书时代丰富的记忆,亦为她日后从事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素材。

在校两年学习期间,她除了钻研课本知识以外,还广泛地参加各项有益的社团活动,不断磨练自己,充实自己。其中,加入院苔花诗社后的文学实践为她日后从事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文笔基础。

她忘不了,88年,在校期间,她的处女作《家乡的小木船》在《芝山》杂志上发表,一时间,她走红校园文坛,成为师院小有名气的“才女”,这,无疑增强了她的自信心,也更坚定了她对文学的执着探索与追求。

 

“如果生活阻碍艺术,我选择放弃生活”

安琪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于1999年4月写下了上面的话,它更多包含着对俗世的否定。在她看来,俗世的生活布满阴影和看不见的绳索,“它并不大张旗鼓,像一种讨厌的空气把你包裹在里面,当你习惯性地进入它日复一日的轨道,你就已进入它的陷阱。”毋庸讳言,俗世的生活对诗兴的扼杀显然激起了她内心的强烈震动,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不忘一针见血地指出:“对学生来说,打扮、逛街、嫉妒、闲扯、舞会、甚至荣誉,都可能是陷阱。”“一切无法使你回到书上的东西都是应该摒除的。”于是,以一个大师姐的身份,她大声疾呼:“回到书上,让眼睛成为书上的文字!”

她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事实证明书一直没有离开过她,虽然并不是时时刻刻在阅读里。学生时代的她主要看中国古典名著,走上工作岗位后,阅读取向转向西方。在她看来,读书永远是一种融化的过程,无法立竿见影,所以什么时候阅读区别都不大。如果谈及对她产生最大影响的书籍,自然是庞德的《比萨诗章》,这几乎是尽人皆知,很多评论家也是这样指认的,所以,她从内心深处感谢庞德先生的酒瓶让她装了那么多自己的酒。

是的,安琪之所以成为安琪,就在于当俗世的生活成为艺术的阻碍之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生活,而让那求知的欲望和或喜或悲或狂乱或无力的创作激情在那未知的空间里闪烁。

 

阳光奔跑的日子,却独上楼层寻觅一衰烟雨

“要抓住身边每一个机遇是辛苦的,但比劳碌的身体还要疲惫的是他那颗总想索取的心。”

作为一名诗人,安琪成功了,她以诗集《任性》为代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引起了诗坛的关注。特别是“中间代”命名的推广,将使她在诗坛上更加熠熠闪光。可我们的女诗人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她仿佛向来深谙“只有放弃,才能淡泊明志,才能宁静致远”的道理。当一些人为无原则的争抢而使灵魂受玷污时,她的一句“够了,也满足了。”作为放弃者拂袖而去的形象证言是何等的高大,何等的令人钦佩。

我们说,放弃也许是痛苦的,我们不难想见,作为“中间代”首倡者的安琪,正是在这种跌宕的过程中开拓进取。放弃中她或许会有美丽的遗憾,但她却找到了人生的自我和真谛,并且朝着既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履。

随即,一直不满足于一辈子在一个地方老死的安琪,背叛了作为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思维和步履,毅然离开她的温馨小巢,离开芗城这片红土,舍弃漳州的一份安逸清闲的工作,北上“闯荡”。当我问及她在北京“闯荡”的经历,“一言难尽,就是漂。”至此,“漂”,就只有这么一个单薄的概念,像画在纸上的扁扁的平面图形。她是2003年1月份正式北上的,一年来换了三个地方,虽然经历过收入尚丰的喜悦,而没有工资的困顿却也时时紧攫着女诗人的心。

 

山雨欲来时,唯有抬起自己的臂膀笑脸相迎

“自信是风雨路上永恒的太阳”。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间代”的命名成功使女诗人安琪有了足够的自信北上“闯荡”。一般而言,像她这样的女人,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和安逸的职业,业余有一个爱好一点名声,其实就很令人向往的了,偏偏安琪却一直处于想把有变为无的冲动中。用她自己的话说:“实在是血液里背叛的东西在作怪。”

然而,一切并非像她想象中的顺利。恰恰相反,现实往往破梦而入,将她心中的直线分割殆尽,让她饱尝旅途的劳累,经历没有工资的困顿,体味生活的艰辛……但她绝不轻易放纵自己的灵魂流浪浴海之中,她那不屈的头颅仍高高地扬起。

不可否认,在北上“闯荡”一年多的日子里,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她俨然已身心俱疲。好多时候,她甚至不停地叩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过上这种非人的生活?”每每此时,得出的答案都只有一个:“我不是人。”她的内心始终充满着矛盾,是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前行?她累了,但她所能坚信的是,既然选择了北上“闯荡”,山雨欲来时,唯有抬起自己的臂膀笑脸相迎。所幸的是,她能在一年之后还想北上,就证明她的生存能力是没有问题的,这让她感到欣慰。

 

踏遍青山时,总会有一处独好的风景

到北京“闯荡”,可谓女诗人安琪的第三次人生转折。她清楚地意识到,身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高手如云的竞争环境中,一定要有本事,混是不可能的。强烈的危机意识再次激起了安琪勇于挑战自我的激情,凭着一腔主动出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热情,她开始了一次“闯荡生涯”。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耳濡目染,安琪似乎已“登堂入室”,把北京合德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当地,以才华为锄,在属于她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印上自己跋涉时沉重的脚印,洒下耕耘时如雨的汗滴,并向新的目标不断迈进,尽管安琪的未来永远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然而,尽信她踏遍青山时,总会有一处独好的风景。

 

尾声

在即将结束我们今天的校友专访时,安琪语重心长地寄语学弟学妹们:“认准一个适合你的目标,坚持下去。”

挂上电话,安琪老师的一席话仍在耳际萦绕,脑中不断地勾勒安琪的形象,描摹她那充满背叛和向往的目光,她——一个认准适合自己的目标,从边缘出发的人。

 

原载《2004“两赛”专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