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月刊》主编、诗人批评家林茶居读拙作《蓝天》

标签:
新作文林茶居安琪蓝天大胸怀文化 |
分类: 人论安琪 |
《新作文》>> 2003年 >> 第33期
http://wuxizazhi.cnki.net/Article/XIZW200333019.html
“大胸怀”有多大……——安琪《蓝天》赏析
http://wuxizazhi.cnki.net/images/wz_pic_fx.gif 分享
安琪一直以“夜晚的大胸怀”面对着整个世界在写作。她说过,“在夜晚灵魂是不需要道路的。…一夜晚是包容的、原生的、纯粹的、人性的世界,万物睡着了酒星着的是星星、太空波和诗歌器宫。”从安琪自觉进入现代主义诗歌写作的近IQ年时间来看,她大致经历了这样的美学路径:美感写作,一场景写作—多声部写作。诚如孙绍振教授所言:“她奉行的不是追随传统的诗歌美学原则的一致,而是对于传统的诗歌美学的叛乱o’’恤《奔跑的栅栏》序言)她的写作既区别了传统“诗言志’之类的抒情品质,又激活和丰富了传统抒情中那些有益的素质诸如体验感悟、形象等等的喻指容量,并深入到生命形式、存在语境的澄明与陈述当中。所以,她诗歌的“大胸怀”越来越具备属于诗歌的精神秩序和价值尊严。 “大胸怀”面对的必然是大的词、大的事件、大的事物、大的存在,或者是那些具有永恒价值和普世意义的东西。在具体的诗歌写作中,安琪更倾向于努力造就自己的诗歌气候、诗歌悲剧和诗歌地理。就像这首孙绍振教授颇为推重的(杰天补安琪借助“蓝天”呈现出一个诗歌的“西藏’。在我们的感觉里面,西藏无疑是遥远的·神秘的·纯净终神圣的·庄严邻神奇盯也是灵魂般...... (本文共计1页) [继续阅读本文]
所有的念头来不及闪过
所有南方的人
在这一瞬突然变得沉默
这是梦幻的西藏带给我们的
第一份礼物
三百米内我听不到自己的心音
我屏住呼吸,除此
我有过的欲望都是虚渺
那么蓝的西藏
天,空出全部纯净和神圣
连影子也显得多余
我们又能想些什么?遥远的地平线
遥远的南方嘈杂
我们静静走开。这遥远的西藏
远不是我们能够承受的
————————————————————————————————————————————
注:全文点不开,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