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克诗作《东坡书院》

标签:
杨克东坡书院安琪胡翔张柠 |
分类: 安琪文论 |
风景诗的新经验书写
——读杨克诗作《东坡书院》
文/安琪
今天是端午节,中国诗人自己的节日,也是我工作的日子——受邀担任腾讯微诗接力的评委已进入第三天,从组委会发来的三首诗中选中一首点评后才猛然读到未安排我点评的杨克这首其实更合我意,遂拿来品读。
杨克在“第三代诗人”群中无论诗歌创作、诗事活动还是诗歌编辑等方面均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作为广东省并不年老的诗歌元老,杨克对许多青年诗人求职广东的帮助我耳闻目睹不少,深为敬佩,一个诗人除了服务于诗歌的天命,还服务于众多诗歌中人,这是杨克的善良和厚道,也是诗人间互相勉励甚至惺惺相惜的义举。在这样的背景下,端午诗人节读杨克写“诗人”的《东坡书院》,于我,便成为2011年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屈原、苏东坡和杨克以及诗中提及的众多诗人,还有读者我,古今中国诗人群像仿佛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有了默契的交流。
这真是一首漂亮的风景诗:一群有名有姓的诗人来到东坡书院以拜见东坡先生的名义,炎热的夏天这次拜见有点辛苦,但诗人们的情意并没有得到东坡先生的接纳,他委托蝉声给予了答复,虽然是不耐烦的声音。我理解的风景诗就该这样:让人物在景中活起来,而景,也在人物的参与、观赏中因为人物自身的行动和意念,而活起来。
继续深入并想象下去,全诗照亮我们的景色不止于诗中所描述的一处两处,且解放所有的感官去打开它们:静静的河流、湿漉漉的青石板、曲曲折折的街道,夕阳尝试链接儋州的夜晚,书香依着时光盛开……当然如果仅止于此,风景就只是风景。但杨克毕竟是杨克,在我看来杨克以绝对的“新的经验”,摆脱了一切可能带来诗歌契机的景象,甚至可以不拘泥当场的一物一事,只要有远处的东坡先生,便可以令人倚仗和抚摸,便可以生出许多具体的颤动:
“900年 / 老宅子进过风 / 住过草”,一边念诵着这样极富文化意味的句子,一边追慕世事沧桑,总感觉心境随着风声草动而起伏,而有了难以言述的旷远与静谧。
但杨克毕竟是杨克(再这样说一遍),他不让思绪依照惯性去发思古之幽情,而用“浓稠的蝉声”和“密不透风的闷热”把场景拉回到现实中来。一群诗人深情地对东坡先生说:“弟子看你来了”——呵这个“看”字比电脑键盘下面储藏的所有景色似乎都有价值,比傍晚时分景色的猛烈燃烧也似乎更出色,显然这份朝圣的庄严和虔诚是没有折扣的。从创作层面视察,这些是通过两组“动静”的纠结和组合来完成的:
A、“一株青春肉身”和“更多的人”鱼贯而入——“东坡居士的清雅”
B、弟子们的虔诚——漫空“不耐烦的声音”
饶是这样心意澎湃面容端庄的朝圣,得到的也无非是东坡先生“罢了罢了”一般洒脱的回答,犹如“免礼免礼”,又像“走吧走吧”,总之“知了知了”这蝉声的叫唤恰如其是呼应了开篇,也传递了诗人心中东坡先生本来具有的不受礼节拘束的豁达本相,对蝉的借用真是妙不可言!
“地理诗(包括风景诗)要注意发掘以往的文化记忆,要讲究文化张力”(胡翔语),覆盖在《东坡书院》里面的文化状况无疑是有恒久魅力的。批评家张柠说,“在诗歌面前,任何高深的东西,必须首先给新的经验让步”。杨克《东坡书院》在风景诗系统里,当是“新的经验”的诗写例证。
《东坡书院》
杨克
撩开浓稠的蝉声
管管
颜艾琳
杨克
以及紫鹃
—— 一株并非植物的青春肉身
手脚张开枝桠
还有更多人
鱼贯而入
搅了东坡居士的清雅
密不透风的闷热
遮住儋州的绿
900年
老宅子进过风
住过草
而今先生,弟子看你来了
漫空传来不耐烦的声音
知了 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