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围城》
文/安琪
重读《围城》,读得很郁闷,起初还是笑的,到最后就堵得很。想方鸿渐这种人究竟有什么可爱,何至于一出场到结束都不断有人爱他,追他,无论鲍小姐闲极无聊之肉体诱惑,还是苏小姐之大龄未嫁心急火燎的主动示爱,乃至唐小姐之青春年少的春情萌发,到最终孙小姐之费尽心机的修得正果。可以说,方鸿渐从来就没有断过追求者,凭什么?
凭他貌似愤世嫉俗的刻薄言论?凭他聪明灵活的脑瓜?凭他出过洋留过学的几桶水?好像都有一些。至少方鸿渐从出场到离开三闾大学这一段经历尚有人性恻隐不忍的一面,但是,当他和孙小姐结成姻缘之后,却完全换了一个人,尖酸刻薄,时时处处要和当时的孙小姐现在的方太太吵架斗嘴,真是让人越看越难受。
如果说,前期的方鸿渐还有一丝风雅的话,则婚后的方鸿渐简直就是莫名其妙,这份莫名其妙来得古怪,似乎也没个说得过去的解释,只能说,作者钱锺书自己放任自己,把方鸿渐俗化了。
其实一部《围城》,本身就是世俗生活的大荟萃,重读之后我发现,除了赵辛楣略有可爱之处外,其余就简直没有一个好东西。赵辛楣后来也陷入对汪太太的婚外想象中以至于不得不离开三闾大学,从这点看,赵也是一个灰色人物。至于书中方氏一家人,孙氏一家人,以及三闾大学全部师生各位,就全无好货。这,也是《围城》让人看得难受的地方。
只能说,钱锺书这大才子对中国市民阶层、知识分子阶层是太通透了,简直通透得可怕,可怕得毫无同情之心悲悯之情。钱锺书真的是一个看破世事的人,更是一个深悟人生之虚无,之荒诞的大家,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才能彻底拒绝一切繁华喧嚣于门外。大家都知道,钱锺书一辈子都拒绝采访,据说,央视的一个遗憾就是,全无钱锺书的半点镜头。一个人能做到这份上真不容易。
《围城》其实采用的是很传统的写作手法,它通过方鸿渐这个人物贯穿始终,完全没有玩弄任何现代派技巧。语言上也是古典主义的使用,并无多少西化语言。和书中大多数人物一样,钱锺书也出国留学过,而他的写作却没有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也许是他内心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太深所致?
重读《围城》我感觉,《围城》尚未到达中国现代文学的顶峰,虽然夏志清教授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我内心还是这样认为。所持理由就是,《围城》太俗,俗得令人难受,简直要呼吸不过。
《红楼梦》里有一联: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围城》一书可视为对《红楼梦》此句的注解。
2006/10/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