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朦胧诗以后》得了个奖,祝贺刘春!

(2011-02-25 11:32:34)
标签:

朦胧诗以后

桂林刘春

获奖

分类: 安琪转载

【按:1974年出生的“老70后”诗人刘春近几年转攻一个人的诗歌史系列,战果十分惊人,本书作为该系列前身也屡获赞誉,这不,祝贺一下!以下转自刘春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4b8d690100psrr.html——安】

 

《朦胧诗以后》得了个奖

16日,市委和市政府里颁发了第9届文艺创作金桂奖,《朦胧诗以后》忝列其中。对获这个奖,我并不意外,因为该书在20081月出版之后,在国内反响还是不错的,100多家报纸都做了介绍,直到3年后的今天,仍时常有人和我提起这本书。而且在评定这个奖的同一天,它已经获得了另一个奖项,按照相关规定,即使《朦胧诗以后》不参评,也是本届金桂奖的当然获奖作品。原本去年责任编辑计划报这本书去评鲁奖,他认为我的随笔式评论很有特点,但我推辞了——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但是要是下一届鲁奖出版社要报《一个人的诗歌史》,我会非常开心——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嘿嘿。

 

该书的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随笔形式系统地梳理1986年至2007年中国先锋诗歌状况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人与诗”,论述或点评了新时期50余位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下卷“词与物”,分别从命名、事件、流派、风格、选本、刊物、诗会、影响中国诗人的外国诗人盘点等角度对20年来的现代诗状况进行展示。

在结集出版之前,本书的作品曾在《北京文学》、《诗刊》、《南方文坛》、《星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江汉大学学报》、《布老虎散文》、《出版广角》等刊物发表,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诗选》、《诗选刊》等刊物转载,其中两篇文章获得了广西文艺评论奖和北京市文艺评论奖。

 

书名:朦胧诗以后

作者:刘春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印数:5000册

页数:390页

字数:32万字

出版时间:2008年1月

 

——————————————————————————————————————————————

刘春随笔集《朦胧诗以后:1986-2007中国诗坛地图》目录

 


直面“现场”的批评/程光炜
闲话刘春:或人或事的印象/梁平

 

上卷 人与诗
柏桦:惟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于坚:苍山之光在群峰之上
西川: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王家新:巫婆的红筷子
陈东东:把灯点到石头里去
欧阳江河:在幻美与日常之间
梁晓明:存在之诗刚刚开篇
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孟浪:内心的琴房
张枣:那溢满又跪下的……
王寅:冬日清晨的朗诵
黄灿然:我要包容的事物岂止这么多
韩东:巨著总会完成
伊沙:藏在尖刻后的温柔
余怒:我一生都在反对一个水泡
谭延桐:就这样,等待奇迹出现
梁平:向上生长的“礁石”
刘频:在百年的晨光中奔跑
张执浩:“美声”为什么是美的
浪子:途中的孤独者
非亚:骑一辆自制的自行车
杜涯:秋天的低音
蓝蓝:野花里的天堂
赵丽华:世事洞明后的简洁
鲁西西:磐石与山寨
安琪: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
李轻松:谁能够走进这间密室
阿翔:大地上的异乡人
朵渔:我关心的是河流的终点
李海洲:流逝是缓慢的
江非:从歌唱到沉思
谭克修:设计师的眼光
李亚伟等:我从他们中间走过

 

下卷 词与物
命名:散漫者的扎堆情结
事件:记忆与印象
流派:口号迭起的时代
风格:爱与游戏之间
选本:它们立下了标杆
年选:“百花齐放”的无奈
刊物:哪一个更正规
诗会:喜剧,或者闹剧
影响:人群中浮现的脸庞
作品:一个人的经典
争议:永远的“懂”与“不懂”

 

本书主要论及的诗人简介

后记

 

附:


《朦胧诗以后》后记/刘春

 

尽管曾经侥幸出版过几本集子,但这一本是我目前来说最为满意的,它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翻阅着这一页页稿纸,我仿佛又回到写作时的那种巨大的兴奋之中。在那些日夜里,我通过阅读、电话、邮件与天南海北的诗人对话,倾听他们心灵的声音,琢磨他们作品中暗藏的密码,手指敲打键盘的同时思想的齿轮不停地转动,每完成一篇文章,就兴奋得中了大奖。2003年春节和2004年中秋,我都是在书房中度过的。一行行的文字让我开心、充实,忘乎所以。现在,这些文字要结集成书了,就像一个即将出嫁的女儿,让我心有些乱,有些疼,但更多的是甜蜜与幸福。
书中所介绍的,是近20年来涌现的优秀诗人和诗坛状况。在我看来,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虽然20世纪80年代初期“朦胧诗”短短数年的热闹之后,诗人不再成为读者注目的焦点,但诗歌在前进,诗人们的激情像地火一样熊熊燃烧。可以说,1986年以后出现的诗歌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较此前的“朦胧诗”都有了飞跃。然而,教科书以及大多数当代文学史对于新时期诗歌只论述到“朦胧诗”部分,致使读者对诗人的了解仅限于北岛、顾城、舒婷这一拨而对此后涌现的优秀诗人和作品相当陌生。这一状况在有“诗之国”美誉的国度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我希望本书能够给那些渴望了解诗歌状况、热爱诗歌阅读和写作的人们“补课”。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不可能成为一部面面俱到的著作,它介绍只是众多优秀诗人的一部分,所来不及介绍的诗人和诗事也许会成为我下一部书的主要内容。
程光炜老师在序言中说这本书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说得很准确。对于理论,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无法高屋建瓴。当然,那些用来吓唬外行人的理论术语和西化的句式我倒是稍懂一些,只是不屑为之。在写作之初,我一再告诉自己:我是在写一本随笔集,至多是一本“半学术”随笔集,尽管字里行间偶尔会呈现出一些貌似“理论”的东西。我把本书定位为随笔集,是出于我对自己的理论功底的清醒认识,更因为我想将理论性与可读性这对冤家融合起来,使他们在一篇文章里和平共处。在写作态度上,我要求笔下的文字不违背内心,忠实于平时的所思所想,即使里面存在因为功力不歹而“绕道而行”的成分,也决不虚饰和藏拙。作家的观点是否坦诚,是他的内心是否真诚的表现。正直的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他宁愿原谅作家文学素养的欠缺,也无法容忍作家的虚伪和矫揉造作。所以,对这本书中那些言不及义甚至指鹿为马之处以及可能招致的后果,应该完全由作者个人负责,不敢企望得到读者和被论述者的理解。
本书的初稿凌乱不堪,后经多次调整,才统一成目前这副模样。程光炜老师的序言是按照初稿写就的,由于后来内容和体例的变化没有再告知程老师,而且最后定稿也没有再麻烦程老师审阅,所以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程老师的序言只涉及本书某一方面文章的内容,所列举的个别篇目也与本书所收文章稍有出入。但作为中国诗坛权威研究者的程老师,眼光无疑是敏锐的,即便是新增添的部分也具有他所指出的特点。
即将定稿时,我又把我很尊敬的诗人和兄长梁平搬出来“压阵”。梁平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其优异的诗歌创作成就已有目共睹;梁平也是一个优秀的刊物主编,本书的部分文章能够在他主编的《星星》诗刊上开设专栏,也得力于他的扶助。最重要的是,由于工作和本身的爱好等原因,梁平对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了如指掌,他的批评和鼓励必定能对我有所启发。有这位兄长“撑腰”,我的心理安定了许多。
在结集出版之前,本书的作品曾在《北京文学》、《诗刊》、《南方文坛》、《阅读》、《星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江汉大学学报》、《布老虎散文》、《出版广角》等刊物发表,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诗选》、《诗选刊》等刊物转载,其中两篇文章获得了广西文艺评论奖和北京市文艺评论奖。在此感谢有关编辑的厚爱。


(《朦胧诗以后:1986-2007中国诗坛地图》,随笔集,刘春著,昆仑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