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城子读诗札记10篇——赏读15位诗人的27篇作品

(2010-10-03 20:10:17)
标签:

山城子

读诗札记

安琪

马兆印

李轻松

非马

诗歌蓝本

老皮

分类: 人论安琪

      山城子读诗札记10篇——赏读15位诗人的27篇作品

                       http://www.coviews.com/weblog_entry.php?e=653

 

诗人及作品依次是:
大卫树:《花瓣诗: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
清 泓:《花涩》
李晓泉:《一朵小花》
落 儿:《井》
山野清风:《皂荚树》
空灵部落:《红玉米》
利 子:《红狐》、《赶路》、《果汁》
安 琪:《两双拖鞋》、《晚风》
李轻松:《像鱼那样亲吻》
桂 英:《绽放》
非 马:《装置艺术》
马兆印:《凝望》、《概念》、《砍伐》
梅边吹笛:《鸟是冬天的花朵》、《今年的冬天特别清楚》、《碎玻璃》
马 也:《悬念》、《一棵树》、《等》
老 秋:《雪》、《红蜻蜓》、《蝴蝶》、《兰》
——————————————————————————————————————————

第四篇:感动!蓝本里的两双拖鞋与晚风——读安琪的诗
文/ 山城子

诗人老皮说,蓝不是抽象的事物,她的感动从内部开始。还真是这样,因为我走进蓝了,且从一些点悄悄钻进了里边,果然就被感动了。新一波的蓝向我漫过来时,有两点大红和两点青蓝,尤其让我感动,以至很冲动地想若是把那美丽放到我们家来,可就更美满了。何况,我们黔地的晚风与内蒙的晚风凉快是一样的,但是要比内蒙湿润柔软得多。其惬意就可想而知了。
说起感动,自从03年冬上网学习网络诗歌以来,邂逅许多令我感动的人和事,这里不便列举,却想说说诗歌,尤其是好的诗歌,精品诗歌给我带来的感动。原先我是喜欢读小说的,连续订阅《中篇小说》十余年之久是可以证明的。但我被网诗一次次感动之后,终于在今年舍弃了,没再续订,尽管那里的末尾,还留有我两年前的四篇读者短评。我有个比较,看连续剧和看鉴宝节目,两相取舍,我还是偏爱后者。
最初接触诗人安琪的作品是一年前在《顶点诗刊》上,看了她的一组《相爱之诗》(《顶点诗刊》2005第一期43页)。那种活泼任性的口语给我带来了快乐,那种自行接龙式的邻诗的链接形式,也让我爱不释手,以致为其起了个名字叫“顶针诗链”。我曾一连写了好几组这样的“诗链”贴到网上,其中的一组是原封不动地用了《相爱之诗》以及所含8首诗的同题。这一系列的动作,当然是感动。这次特让我感动的是诗人的《两双拖鞋》和《晚风》(见《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48-49页)。先说第一首吧——

清凉的夜里我们在寻找两双拖鞋/ 一双大红/ 一双青蓝//

第一节就这么三行。不必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告诉我那红的是女人穿的,蓝的是男人穿的,又有“我们”在先,肯定是书写亲情(配偶间的爱情)的诗了。而“寻找”一词的运用,诗意一下子就窜出来了,引得我也要跟着寻找了。

我们遇见呼市的少女,大眼睛的好孩子/ 白嫩的脸/ 清脆的嗓音/ 我们遇见呼市的树儿摇摆/ 人行道上,灯光微弱,出租车上,师傅讲话/ 拉高尾音//

我原以为到什么地方去寻找,家里或者旅馆,翻箱倒柜。谁知他们两人出游到了呼市,漫步“树儿摇摆”的“人行道上”,观察“大眼睛的好孩子”(潜词不是觅客的坏女孩儿——那是会破坏此时美好的心境的),听出租车“师傅”(不用“司机”称谓,也极显出好心情)讲话的尾音。诗情画意,多么美好呀!——如果我是在讲台上给我的学生们讲课,我会发问:“同学们!你们谁发现那两双好看的拖鞋了?”那位爱写现代诗的少言寡语的男孩儿肯定最终要被我喊起来,我断定他会说,“找什么找,不就穿在她们两人的脚上,漫步呢。”这时我会继续发问“你根据什么说?”他可能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然后说,“因为两双拖鞋是他们爱情的标志,又都这样地走在一起了。”我还会继续问,“那么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这时坐在前排的一个挺聪明又特爱发言的女孩儿憋不住了,站起来就说:“是象征的手法,那两双漂亮的拖鞋是他们爱情的象征。”男孩儿还没有坐下,说:“也可以说是隐喻的手法。”女孩儿说“是象征”,男孩说“也可以”……我说“好了好了,说的都不错,两者的外延本来有相当的重叠部分。”但有学生质疑了,“老师!从第三节诗看,他们还在找呀!为什么说已经穿在脚上了呢?”我说:“提的好,请同学们看第三节诗,动动脑,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学生就看第三节诗(也是最后一节):

我们在寻找两双拖鞋/ 这是唯一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的脚/ 和路。我们将一起走完余生/ 一双大红/ 一双青蓝

学生们的讨论热烈非凡,人声鼎沸,我还没有总结就响了下课铃了。准备的总结语没说,就自动下课了——这是我的教学习惯,从来不拖堂的。我的总结是:
正因为是象征,是隐喻,所以作者要用反复的修辞格来强调的:“我们在寻找两双拖鞋/ …… 一双大红/ 一双青蓝”,而中间的“这是唯一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的脚/ 和路。我们将一起走完余生/ ”就将象征或者隐喻的本体和盘托出了。事实上他们哪里是在寻找两双拖鞋呀,分明是在寻找相亲相爱相牵相伴的感觉,那感觉已经在第二节巧妙地表达出来了,为什么说他们还没找到呢?找到了,而且要把这美好的美满的美丽的感觉维护下去,爱护下去,爱惜下去,直到白头偕老,走不动爬不动就相依相偎着。我们应当看到,这是一首不着一个“情”字,却处处是为了一个“情”字的爱情诗,所表达的是一种高尚纯洁的爱情观。好美好美的一首现代诗呀,令人感动!

再说第二首——假设是学生来找我探讨吧,这样我就又感觉到我快乐地存在了。是两三个学生一起来的,他们是诗歌爱好者,是“90后”,是在第九节课以后,在办公室,这是常有的事。说老师我们又找到安琪的一首诗,叫《晚风》,觉得,觉得…您还是先看看,就把
打印的一页A4纸铺在了我的桌上。但见:

晚 风
作者:安琪

晚风凉了,夜色刮起秋意,内蒙像一张羊皮慢慢铺开
树的影子凉了
静静站在路旁
夜色刮起,我们在内蒙的秋意里
守着遥远的草原幻想
慢慢进入梦乡

梦是谁家的孩子
一会儿到我心里走走
一会儿到你心里走走
在内蒙的秋意里
我们手拉手
渐渐进入梦乡

其实我早阅读过了。一首好诗不品味个半天一晌,是很难说出好在哪里的。我自以为成竹在胸,就先让学生说说看法。
——觉得,觉得,还是不着一个“情”字的爱情诗。
——觉着好好,好好呀!可就是说不出来,不会说。
——老师!“夜色”怎么会“刮起”?内蒙就在那里,怎么会“慢慢铺开”?
师:那我们给句子恢复回来,好不好?
生:那应当是“夜色凉了,晚风刮起,秋意慢慢铺开在像一张羊皮的内蒙”
师:你们觉得这样好吗?
生:诗意大减!诗意大减了!
师:我们平时老是强调文章的开头。诗也是文章,也要讲究开头,讲究第一行,第一行抓不住读者,第二行能补救也行。头两行抓不住,这诗就白写了。
生:那“夜色”毕竟不会“刮起”?内蒙也不会“慢慢铺开”呀?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不正常,有悖事理。对吧?
生:对呀!
师:我这样理解:符合事理的叙述,必是司空见惯的叙述。司空见惯就不新鲜,不新鲜就不引人注意,服装一年一换流行色,也是图个新鲜,图人们的眼神。不正常,有悖事理却新鲜起来,别致起来,意想不到起来,反而成了美丽的句子。不是么?
生:是的!是的!明白了。不过这首诗好像就写了秋凉的夜晚他们美美地睡了,还做了好梦。就这么个再也平常不过的事,咋就觉得好呢?
师: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奇异的事,耐人寻味呀!要不,咱们先从修辞学上找找原因?在这仅仅12行的短诗里,诗人都使用了哪些积极的修辞方法?
生:有比喻——内蒙像一张羊皮,是明喻;梦是谁家的孩子,是暗喻。
师:一明一暗,相得益彰。
生:有拟人——树会静静地站着,梦会走。
师:这不就有了童话的效果了嘛。
生:反复用的多呢!——有“凉了…凉了”,有“夜色刮起…夜色刮起”,有“在内蒙的秋意里…在内蒙的秋意里”,还有“进入梦乡…进入梦乡”,“一会儿…走走”也是哩!
师:用了这么多的反复,应当算作一个特点了。
生:还用了叠词。依次是慢慢、静静、慢慢、走走、走走、渐渐。
师:好我们统计一下:比喻2次,拟人2次,反复5次,叠词6次。
生:一共15次用了修辞格呢,才12行诗。
师:且慢!还有呢,叫“异配”——就是首行两处有悖事理的那种写法,还有“影子凉了”也是。本来影子是无所谓凉无所谓热的,“凉了”不该配在这里,应当配在有凉热的物质性名词的背后,比如“天气、饭菜、茶水”等等。但把它配给了“影子”,致使“影子”仿佛厚实得可以触摸了一样。——不合理的匹配,却能产生很合情的美丽效果,才叫“异配”,否则就是乱配了。
生:那可就18处用“格儿”了,平均每两行用了3个。怪不它这样美呢!
师:但“格儿”也不是可以滥用的,要恰到好处,要发生作用。说把内蒙铺开,是诗人铺开了宽敞的心情。心情何以宽敞?两个人美满呀!反复说秋意,那应是感伤的底色呀?但铺在诗里是反衬两人悠闲自得的愉悦心情,心情何以愉悦?两个人美满呀!又反复说“凉了”,是反衬两人躺在被窝里的温馨,温馨就是美满呀!用了那么多的叠词,作用是舒缓节奏,是一种悠闲的氛围,可以悠缓的享受生活、享受美满。梦的孩子在你心走走在我心走走,梦也是美满的,还有什么不美满呢?结句“渐渐进入梦乡”,就进入了悠长的美满境界。如果说她的诗面上仅仅写了“秋凉的夜晚他们美美地睡了,还做了好梦”,那么,透过这个表层,我们就能体会到诗里的“你、我”婚姻的美满。他们的美满婚姻,原来就是这样表达出来的。
生:这样说,我们今后写诗,是不是要多用修辞格呀?
师:不是这个意思。大凡好诗,都是生活里被触动灵感的浑然天成之作。诗人动笔之际,只有情怀的急迫,是来不及想用什么手法和修辞的。如果太用意雕琢斧凿,就没了诗的天然美了。诚然,不同层次文化底蕴的灵感的感度和表现力也是不同的。我们现在是需要脚踏实地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生:谢谢老师!我们满载而归了!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把我逼空了。

我们都没有穿拖鞋,哪怕是颜色不是大红的或青蓝的,但黔地的晚风却实是凉的。凉润润的晚风吹拂早升的上弦月,吹拂黄昏后的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我们走进了别一种温馨,也是很美满的。
                                                                         2006-5-17

———————————————————————————————————————————————

【相关链接】被山城子先生点评的两首诗

 

《两双拖鞋》/安琪
 
清凉的夜里我们在寻找两双拖鞋
一双大红
一双青蓝
 
我们遇见呼市的少女,大眼睛的好孩子
白嫩的脸
清脆的嗓音
我们遇见呼市的树儿摇摆
人行道上,灯光微弱,出租车上,师傅讲话
拉高尾音
 
我们在寻找两双拖鞋
这是唯一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的脚
和路。我们将一起走完余生
一双大红
一双青蓝
 
                      2005/10/15
 
《晚风》/安琪
 
晚风凉了,夜色刮起秋意,内蒙像一张羊皮慢慢铺开
树的影子凉了
静静站在路旁
夜色刮起,我们在内蒙的秋意里
守着遥远的草原幻想
慢慢进入梦乡
 
梦是谁家的孩子
一会儿到我心里走走
一会儿到你心里走走
在内蒙的秋意里
我们手拉手
渐渐进入梦乡
 
                             2005/10/15
——————————————————————————————————————
【相关链接】山城子先生文中提及的《相爱之诗》
 
《相爱之诗》
 
                 安琪
 
《此刻》
 
此刻阳光明媚,从屋顶慢慢照下来,一路穿过
17层,16层,15层,一直到5层的树上
分不清枫树、桉树
还是大叶黄杨树
阳光从树身上走了一圈,拉走了一群树叶
细细的脚哗啦啦
细细的孩子们的脚啊跑得
那么快
那么快,此刻阳光明媚
漂亮得像造出好心情的宽阔马路
干净公交车
即使阳光不明媚不漂亮我还是要写一首
相爱之诗
我的相爱之诗从早晨7点钟的太阳
开始——
一大群树叶哗啦啦
落下,孩子们的小脚跑得多欢
啊。
 
《孩子们的小脚》
 
那一群
又一群的树叶滚动着
欢叫着,细细的,秀气的,孩子们的小脚
我亲爱的孩子们笑得多好
哗啦啦
就揪着风的脖颈使劲灌
使劲灌入一些风
一些寒意
没关系孩子们
你们是大地亲爱的孩子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是复数
你们蹿来蹿去在一颗颗单数的心上。
 
《单数的心》
 
单数的心渴望变成双数,于是它加入一条河的纯净
一个花园的曙光
它学会修炼
绕着过去走三圈
绕着现在走三圈
绕着未来走三圈,必须顺时针,手放在心上
眼睛闭上多年前它曾经这样
念过
写过直到一个叫做幸福的神来临
单数的心变成双数
再变成单数:命运走了一个轮回!
多年以后它继续修炼
手放在心上
眼睛闭上。
 
《眼睛闭上》
 
眼睛闭上就能看见黑暗,看见黑暗里的呼吸
摸索和心底里的欢喜
眼睛闭上就能看见梦
梦里的小推车把一些陈年遗迹运走
把家具运来
眼睛闭上就能地老天荒,随手碰翻
波涛汹涌的海
 
你见过海在青年的成长里茁壮
在一条江里慢慢汇入宁静
至为深远的感觉排除现实的元素好暖和
好比眼睛闭上看见的一切
它们多么像是真的
(是的,这一切多么像是真的)
 
《多么像》
 
多么像啊,多么像
多么像万寿路、玉泉路,夜晚的公交车也不疲惫
路灯不疲惫
手机不疲惫,心跳不疲惫
鞋子不疲惫地由黑变黄
再变黑
立交桥不疲惫地立着,电梯间的地毯不疲惫轮换着
日期:星期一
我们读书
星期二我们工作
星期三我们和距离打个招呼
星期四寒冷加大
星期五秋阳高照
星期六天空整洁
星期天上帝醒了,我们睡了
电梯空悬多么像某某家阳台望出去的夜色
 
《某某家阳台》
 
我喜欢某
某某
某某某
我用它们代替我喜欢的某,某某,某某某
某+某某=某某某
某某某就是你
你在你家阳台望出去
望见春秋战国时代走来的一个人
一个女人
她在你家阳台望出去
望见春秋战国时代走来的一个人
一个男人
他们互相望了望,互相笑了笑,就走到了
秦朝、汉朝
和唐朝
 
《唐朝》
 
你看到我的长发披覆下来
你看到我的额头
我的脸颊
如果你看到我微微发抖的躯体
我的胸脯
亲爱的祝福你你看到了
我的唐朝
 
《我的唐朝》
 
作为一个诗人我渴望活在唐朝
作为一个女人我同样渴望活在唐朝
献给你,我的相爱之诗,我的青纱帐里跃马扬鞭的唐朝!
 
2004/11/10
 
(本诗首发于《中国铁道建筑报》2004年11月25日,后发于《诗刊》2005年3月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