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化视野中诗歌群像展览(修订稿)
(2010-07-21 12:52:40)
标签:
转载 |
分类: 安琪收藏 |
——“中国当代诗群回顾与年度大展”印象记
规模庞大的“中国当代诗群回顾与年度大展”已基本竣工,策划者王竞成、月色江河先生让我谈一点感想,事实上,我这个距离遥远的编委并未出什么绵薄之力,但出于对诗歌的热情与责任,我还是欣然凭借阅读的点滴感受写一点“印象记”的文字。
如果将“大展”作为一次历史意义上的“巡礼”,那么,“90后诗群”的出场,首先显示了一种“唯新情结”,尽管,少年成名在今天早已不是什么传奇。“大展”的界限为“当代诗群回顾与年度”,这一时至今日俨然有30年历史的跨度,事实上,已为勾勒8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的整体图谱营造了刻绘的空间。不但如此,30年的历史也足以成为一个诗人从出生到成名的时间度。然而,从编排的目录来看,“大展”又不是一次简单的编年史排列,在此可以看到编选者付出的努力与匠心:如果可以从纳入到特定历史群落的“流派诗歌”比如“非非主义”、“北回归线”、“第三条道路”、“《极光》诗群、“反克诗群”、《打工诗人》诗群、《大别山诗刊》诗群、《大象诗志》诗群、《芙蓉锦江》诗群等民刊作品大展,以及“区域诗群”、“网络诗歌大展”的编排方式,又决定“时间”只能成为其中的标准之一,在年代、地域、性别、媒介等多样化的权利赋予和视野关照下,“中国当代诗群回顾与年度大展”,是群像式的构成,她的立体型、空间式的构成,决定其厚度和广度,这一特征,从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势来看,充分证明了诗歌写作的多元性和判别标准意义上的复杂纠葛,这使得“文化视野”的介入既显某种认知上的无奈,同时,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无论从数量,而是具体的细部构成,“中国当代诗群回顾与年度大展”都体现了自身的冲击力以及策划者的渴望。应当说,以上述方式对近年来诗歌发展进行一次集体展览和集束编排,本身就由于其崭新的形势而构成了冲力的力度。当然,与形式的冲击相比,“大展”更多还在于诗歌阵容以及编写者精心遴选之后的写意格局。既然,我们可以将之称其为“文化视野”中的一次群像展览,那么,其群像及其文化意识本身就可以刻绘出写作的图景。只不过,当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个人的表演,其回归艺术过程中的自我理解已经为其染上了深深的“个人性”,而这自然要求我们以例证的方式去抽样解读。
按照编排的顺序与出场的顺序,路也、马知遥、孙磊、周伦佑、蒋蓝、瘦西鸿、梁晓明
按照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构成方式,“诗歌地理”俨然已成为了解其面貌的重要途径之一。“诗歌地理”不仅是对当代诗歌的地域性认知,以及后现代场景下诗歌写作从时间走向空间,它在具体上还包括诗歌的板块构造,以及如何认识当代诗歌的整体与局部。显然,今天对于一个区域诗歌的认识,我们更多变成了一种诗人名字、诗歌刊物以及诗歌活动和事件的诉诸,这样“流派诗歌”、“地域诗歌”、“校园诗歌”乃至“网络诗歌”、“90后诗歌”等等划分方式,都或隐或明地应和着这一内在逻辑——“诗歌地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诗歌权利的寄予和实现,这样概括的结果本身就是对其析分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公认的诗歌“集占地”之外,那些知名或者未名的诗人正是重绘诗歌地图的线索与契机。至于“网络诗歌”以及本次“大展”现有的发布方式,本身也说明了“诗歌地理”的重要传播方式和技术性特征。
在以整体扫描的方式,“中国当代诗群回顾与年度大展”大致呈现出其“文化视野”中的创作图景。限于篇幅,“大展”中更多颇具实力的诗人及其写作都无法逐一例举,而在具体展览过程中,“一个一首诗”的限度既反映了“展览”的宽度与广度,同时,也将更为辉煌的登场留给了未来。显然,无论就当前诗歌的自身环境以及“离散效果”而言,“大展”均体现了我们时代的诗歌概况。由此联想在各种“年度选本”盛行的年代,举办一次“诗群大展”本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遥想当年的“朦胧诗”、“现代诗群大展”,任何一次成功都是由于不懈的努力而完成的,为此,无论从参与者还是评论者的角度,我都衷心期待未来的诗人已置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