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星》诗歌理论半月刊2010年第1期目录

(2009-10-27 10:51:02)
标签:

星星

理论

半月刊

潘洗尘

霍俊明

安琪

第三代

诗歌运动

文化

分类: 安琪收藏

【按:一次有意义的反思专题,感谢潘洗尘主编,感谢霍俊明博士约稿。——安】

 

《星星》诗歌理论半月刊2010年第1期目录

【1979~2009:直击中国新诗“伪命题”

“朦胧诗”之后:错乱的新诗史命名            霍俊明     
关于近三十年中国新诗“伪命题”之我见        李  怡      
新诗的精神传统:当代诗学研究的伪问题        熊  辉     
河水与泡沫:
——当代诗歌问题的真与伪                    陈  卫      
伪问题,真场景                              张大为      
当下诗歌写作与评论的几个问题                罗  铖     
对“中生代”命名的冷思考                    王  珂     
我们为何将诗歌分为南北
——对“南方诗”概念的观察                  赵卫峰     
口语写作史论及其问题批判                    龚奎林      
第三代的造星运动确实有它值得反思的一面      安  琪      
“诗歌边缘化”问题一辨                      王士强      
对诗歌批评的反思:社会学思想与审美的关系    世 宾     
令人朦胧的“朦胧诗”
——“朦胧诗”命名的再思考                  罗小凤

      
【文本细读】
裁纸刀的暂时的胜利                          桑  克       
嚼一嚼野绿豆或森子的“羊之过” 
——细读《野绿豆》                      田 桑     

【序与跋】

诗,由蛹化蝶
——《吕贵品诗歌选集》序                    苏历铭 

      
【诗人随笔】
哥特兰岛上的追寻                            王家新         
你和我的人间烟火(外二篇)                  荣  

        
【诗人映像】
本刊主编梁平|本刊执行主编潘洗尘
————————————————————————————

第三代的造星运动确实有它值得反思的一面

 

                       文/安琪

 

最近一段时间应潘洗尘之约整理他去年开设于《星星·下半月》的“中国当代诗歌100首”虚拟选本的入选作品,真叫作结结实实饱尝了1949年至今的经典,这个由洗尘特邀当下诗界16位知名诗人、诗歌批评家组成的专家队伍,采用海选方式披沙掏金筛选出的100首诗作,是各个历史时期诗歌与时代互为照耀的见证,全部100首串接起来就是解放后中国新诗的地图,无论如何我必须承认,这个搜集整理工作是艰辛而愉快的。我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跟朋友感叹,经由洗尘给的机会,我功力又大长了。

同时大长的还有搜集过程中读到的许多诗人的一些相关资料,它们让我获悉了诗人们不为人知的写作或交往中的秘密,其中有这么一段关于唐亚平的文字让我颇为惊讶,用震撼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原话摘抄如下:“2002年10月,笔者在北京采访了唐晓渡、崔卫平、周瓒等诗评家。三人都认为,唐亚平是翟永明拙劣的模仿者,创作力明显不济。众所周知,唐亚平和翟永明交情不浅,经常互换作品。尽管如此,诗评家简单地把唐亚平降格为翟永明的追随者,把《黑色沙漠》看作《女人》的续篇,有失妥当。”这段出自女批评家张晓红《女性诗歌中的女性身份、作者身份及互文联系》的文章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三期。张晓红,女,荷兰莱顿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张文在随后的分析中也认为“唐亚平从翟永明的《女人》组诗中抽出三个标题《预感》、《噩梦》、《沉默》,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组合文本碎片,形成《黑色沼泽》一诗的叙述脉络。此外,《黑色沼泽》中的‘痉挛’和‘黑夜的喉咙’等意象也借用翟永明的《预感》一诗的意象。”但是,张文最终把这一切定位于“互文写作”也就是她承认,唐亚平有模仿翟永明的一面但在她看来,这模仿属于互文写作。

老实说,我对唐亚平印象一直不错,在某个诗会上我们还同居一室,我的长诗《纸空气》如此形容唐亚平:“另一类就是唐:温婉,包容,娴静,善解人意……”,可以想象在我对唐亚平有如此好感的前提下读到张此文确属触目惊心,经由张文提醒,我比较了能够搜索到的翟永明的《女人》组诗(1984年)和唐亚平的《黑夜沙漠》组诗(1985年),不得不认同“模仿”一说。可以想象得到,当年四川先锋诗写作风起云涌的大气候下,时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学生的唐亚平是怎样地跟随着翟永明所处的诗歌圈子并视翟诗为惊世骇俗的范本(时至今日,翟的《女人》组诗依然是惊世之作)而受到开启并不由自主地学习起来。

这确实很正常,每一个初学写诗的人都有自己或秘密或公开的诗歌教练,他/她可能是阅读上的,也可能是身边友人,而每个人在诗歌起步阶段总要不可避免地以他/她的诗歌教练为摹写版本,先依样画葫芦起来。等到这个初学者成熟了,渐渐悟到自己的写作风格,他/她就可以甩开教练走自己的路,而他/她成熟时期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也就有望被视为经典了。

而在1986——1988年“两报大展”拔苗助长式快速催放的“第三代”群体,许多新人来不及经过语言训练,甚至像唐亚平这样尚处于模仿写作阶段的新人一下子被烤红变成代表性诗人,这些外表鲜红的果子其内里依旧十分青涩,于是,出现了拙劣的仿作成为代表作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

我注意到学者、批评家崔卫平教授在编选《苹果上的豹·女性诗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序言中只字未提唐亚平,在我的阅读记忆中,唐亚平作为第三代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女诗人代表入选了该选本,崔教授也许只好用序言不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无奈?

而在对唐晓渡和唐亚平的搜索中我同样没有读到唐晓渡对唐亚平的评述文字。

作为第三代重要的诗歌批评家和推波助澜者,唐晓渡和崔卫平的态度表明了,第三代的造星运动确实有它值得反思的一面。而主要造时势的徐敬亚教授并没有发现这其中的微妙,他在一篇文章中用一贯的肯定句式如此意气昂扬地写道:“翟永明和唐亚平分别先后写于八四年、八五年的组诗:《女人》和《黑色沙漠》,成为八十年代中期女诗人最饱含性意识的优秀作品。从以上限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大陆诗坛三十年来双峰并峙的突世之作。”

 

                                     2009/3/3,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