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学”的儿童诗
(2009-08-13 09:44:22)
标签:
南方都市报欧亚南人张敏华安琪情感 |
分类: 安琪收藏 |
[按:贴一个关于孩子的报道,作者欧亚,本名黄兆晖,福建70后先锋诗人,《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现已进京,供职某媒体。应该很快就能重逢这个本家小老乡。——安]
作为“家学”的儿童诗
作者:欧亚
转贴自:南方都市报 2003-07-14
两岁半的诗人
南人和安琪的女儿都是从两岁半开始写诗。其实她们并不是在“写”,常常是脱口而出一些句子,大人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把它们记下来。安琪描述当时的情形是:“我们都没有教她写,她经常一口气念出一大堆,有时候都觉得她吵我。”能够在这个年龄成为诗人,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为诗人的家长有意无意的培养,使得孩子具备了出口成诗的能力;二是源于诗人对语言有着过人的敏感,因此能够及时捕捉到孩子平时说话中的诗意,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安琪平时经常念诗给女儿陈黄宇听,她也一直都很喜欢妈妈念的诗,她的语言特别好、思维特别快,也跟妈妈平时和她说话的方法有关。无论女儿说了句什么话,安琪都觉得她可以这样说,“这是她诗歌的思维,不要把她抹煞掉。”张敏华的女儿张诗筠平时最喜欢看爸爸的作品,经常念爸爸写的诗,她说自己写诗是学习爸爸的。晚上,她和爸爸没事就一起看书写东西。后来张敏华给《星星诗刊》、《诗刊》写稿子的时候,就把女儿的诗歌也寄过去,不久张诗筠的儿童诗就发表了。
有时候安琪写了一首新诗,然后就念给陈黄宇听,她听了觉得在某一个地方可以加一个她自己的句子,她就要求妈妈把那个句子加上去。于是安琪念的时候就在那个地方加上她的句子,她便开心得在一旁大声叫好。有一次她干脆就说:“妈妈,我来。”然后她就开始念一首诗:“眼镜自己擦/眼镜的妈妈是老虎和猫/剪刀咬啊咬,咬到天上,咬到云。”当然,这些都被诗人妈妈完整地记了下来。
向孩子学习
诗人南人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在他放声大笑时,他的女人凡凡说:“爸爸,你是个破脸。”南人没听清楚,追问了一句:“你说什么?”凡凡一边用手捅着他的酒窝,一边大声说:“你是个破脸……”凡凡说这句话时的年龄也就3岁左右,这句话给了他前所未有的震撼。出于诗人的敏感,他意识到从“酒窝”到“破脸”,这不是一个联想所能实现的过程,它是对事物的第一次命名,我们小时候也曾像凡凡一样,对一些从未见过而又被大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有一种命名的好奇和冲动,可惜这种潜伏着创造力的好奇和冲动后来都被大人们斥责为傻、不懂事,最后在一句句“这是什么什么,那是什么什么”声中成了懂事孩子,而逐渐失去了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从此,南人决定“向女儿学习”,在其后的教育中,他不是随意告诉凡凡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请教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南人觉得,成人写的东西有很多是保守的,被蒙蔽的,而孩子第一次看到事物的时候,往往就能看到本质,所以家长从孩子身上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反对拔苗助长
看到诗人的孩子们在父母的培养下,以超低龄“写”出一批诗作,有人不禁担心:这样会不会拔苗助长,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诗人们普遍认为,写诗只是有这方面才能的孩子们的一种爱好,和弹琴、画画一样,而非他们的使命和义务,甚至只是他们一个时期的爱好。因此,他们的写作状态也应该和他们所写的内容一样,是一种有感而发的最自然的呈现。如果父母们为了某种功利性的目的而盲目培养自己的孩子去写诗,那就是买椟还珠,本末倒置了。
对现在已经13岁的张诗筠来说,写诗对成长没什么大影响,写了就写了。南人的女儿凡凡5岁半了,现在在学电子琴、画画,还写诗,不过写得比较少,她觉得这样的生活挺好的。凡凡表示,现在“最喜欢画画”。而6岁的陈黄宇压根就不记得以前写过诗了,她说小时候的事情都忘记了。
无论她们今后会不会成为诗人,都无疑已经记录下一段精彩。
凡凡的诗
太阳和眼睛
太阳晒我眼睛
把我眼睛晒黑
两个爸爸
我有两个爸爸
身边一个爸爸
照片里一个爸爸
身边的爸爸我喜欢
他经常给我买玩具
照片里的爸爸我不喜欢
他从来没有洗过澡
月亮里有没有凡凡
月亮里有没有凡凡?
我打开月亮的门
月亮流血了
月亮就死了
蛇
我看见远处的灯
我就摇呀晃呀
我把灯晃成了
一条蛇
张诗筠的诗
电话
它是一个小偷,
它偷了你的话,
又偷了他的话。
棉花糖
天空中,有
一大片云,
它是五彩的棉花糖。
乌云来了,
棉花糖里,
裹着黑芝麻。
晚霞来了,
棉花糖里,
带着草莓味。
迎春花
细细的枝条,
像一根根电线;
小小的黄花,
像一盏盏发亮的电灯;
大地,像一个
春天的发电厂。
陈黄宇的诗
一
我要吃电灯
我要吃桌子
我要吃星期四
我要吃克林顿
二
妈妈你穿星星月亮太阳
我穿正方形
三
一天晚上时钟就来了,它转呀转
灯开起来了,它慢慢地开
书翻着翻着,睡着了
四
眼镜自己擦
眼镜的妈妈是老虎和猫
剪刀咬啊咬,咬到天上,咬到云
五
胶水在玩
吸管在唱歌
纸张在打电脑
时钟在看电视
还有两个眼睛在摸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