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丁燕《阳光洒满上学路》
(2009-06-30 13:22:11)
标签:
新疆丁燕北京潞河中学 |
分类: 安琪文论 |
内地新疆高中班纪事
——读丁燕《阳光洒满上学路》
每次看到阳光,我就会想起丁燕的长篇纪实文学《阳光洒满上学路》,这部新近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丁燕专著,集新疆地理、新疆各民族的家庭风貌、学生成长及内地几个省市重点中学风采为一体的大书,以其浓郁的人文情怀、丰富的知识含量和洒脱不羁的笔触,让我在阅读中一次次赞叹、微笑。
丁燕这次真是找到了与她自身的经历相切合的写作出口,丁燕,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新疆哈密花果山一葡萄园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后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因写作百首葡萄诗歌而被誉为“葡萄诗人”,这是我们所知的简历上的丁燕。而在一次与丁燕的聚会中我还获悉丁燕父母其实都是北京人,因下放新疆而把她出生在当地。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息它告诉我们,在丁燕身上,兼具了北京和新疆两地的亲情与血缘,使她在挥笔写作此书时有着更深的责任和爱意。
这一个穿梭往来于内地与新疆的女子,她的《阳光洒满上学路》涉及的主题恰好是“内地新疆高中班纪事”,也就是俗话说的“内高班”,这个对于内地大多数人尚属陌生的词汇,在新疆可谓家喻户晓,凡有孩子在学校读书的都以上“内高班”为最大幸福和最高荣誉,那么什么是“内高班”呢?丁燕用17个学生的典型事例回答了我们这个问题。这17个学生有的从塔克拉玛干南缘出发,有的正走出中亚腹地,有的已穿越伊犁河谷,他们是沙漠的女儿、刀郎人之后,也是能歌善舞会挖玉的孩子,他们从各自的学校考进了内地各省市重点中学,享受到了“求学费用完全由国家承担”的巨大幸福。
这就是“内高班”——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从2000年起到2009年十年间,有几万来自南北疆偏远农牧民家庭的初中毕业生进入到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最好的中学,完成高中学业,其中就有北京潞河中学。
始建于1867年的北京潞河中学一个世纪以来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从2000年迎来第一批新疆学子后,已完成九届招生任务,累计招生2·4万多人,目前在校生达到1·8万多人。2004年以来每年6600多名内高班学生毕业高考,本科录取率达到90%以上,重点院校录取率达到85%以上。这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和国内其他省市的重点中学一样,在为新疆各族人民培养建设人才上摸索出的崭新教学思路在丁燕笔下得到完美展示。
我在阅读《阳光洒满上学路》的过程中时时被丁燕良苦的用心和精心构思的语言及叙述角度所打动并且感动,我感动于丁燕的这份努力和努力所体现出的成果。这是一部兼具诗歌的优美文笔和小说的谋篇布局二者优势所构成的专著,它一改纪实文学惯常有的因套话空话而导致的枯燥乏味和千人一面,而让书中的17个人物具备独特的鲜活面孔,他们,因为丁燕深具责任感的品质和卓越的写作才华而将成为生活之外独特的文学形象,我为此向丁燕致敬!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深知,完成这样一部书丁燕的付出。她历经一年半时间奔波于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内地中学和同学们同吃同学,又分别到分散在和田、喀什、阿克苏、伊犁等南北疆各乡村、镇、市的学生家中采访的劳累经由这样一部表象和内涵均深为丰茂旺盛的书得以呈现,她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