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驻校诗人邰筐诗歌研讨会及北京、什邡诗歌朗诵会

标签:
首师大驻校诗人邰筐诗歌研讨会北京什邡 |
分类: 私人照片 |
2009年6月27日:诗歌一天
上午,到首都师范大学参加驻校诗人邰筐诗歌研讨会。
下午,到北京盲人学校参加霍俊明博士牵头、北京教育学院主办的“以梦为马——北京/什邡诗歌朗诵会”,与灾区的老师们近距离地进行了一次诗歌交流。
我在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邰筐诗歌研讨会上的发言/安琪
我想说的第一点是“诗人成为诗人的来历”。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追索每个诗人成为诗人的来历。主要是到北京后我结识了许多学界中人,我发现,学界中人都有强烈的“恋父”情结。反观诗歌界,却是大部分人一被问到师承,都恨不得自己是天才横空出世一般,绝口不题影响自己的人,我用“弑父”情结来形容诗歌界的这种现象。依凭我的创作经验,我认为每个诗人都有他成为诗人的来历,这来历更多的来自身边友人或青春冲动。今天,邰筐在发言中感谢江非对他的诗歌启发及江非在发言中谈及他和邰筐和轩辕轼柯当年在临沂小城荒诞的青春岁月使我很有感受。当年我们漳州也有这么一个群体。我一直在想,每个有成就的人一定有过愤青时代,为什么我们说愤青而不是愤中或愤老,那是因为,青年的愤怒是一种夹杂着理想、孤独、感伤、迷茫、冲动、英雄、激情、荒诞、混乱等种种复杂感受的愤怒,这愤怒需要一个出口,有的人找到了诗歌这个出口就有望成为诗人,有的人找到了做坏事这个出口就会成为罪犯。青春的推助力就像推动火箭上天的熊熊烈焰,它的力量是巨大的。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城市诗的写作何以困难”。刚才大家在发言中都肯定了邰筐在城市叙事上的努力,有说“浮世绘”,有说“后工业时代的夜莺”,我读邰筐的诗,感受更多的还是农业文明的情怀。虽然他诗中出现了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但诗中流露的依然是田园风情也就是乡土的留恋、对城市的不适。我们都生活在城市都依赖这城市,每个农村中人的梦想也是逃离农村到城市去,那为什么每个人写到城市都是困惑、厌倦等,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想,城市诗也许有它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不是简单地往诗中放一些城市意象就能解决的。一座茅屋在乡间它就是乡村意象,一座茅屋在城市它就是反朴归真的旅游景点或观赏物,我们不会因为城市中放了一座茅屋就说城市变成乡村了,这里面就是一种大的城市气息置换了茅屋的乡村意味。城市诗的写作也需要一种全新的气息,我愿意与邰筐共勉。
现场。
由左至右:专程从山东赶来参加会议的邰筐好友邱剑锋/安琪/吴思敬/林莽
由左至右:邰筐/吴思敬/林莽/刘福春/刘士杰
商震/卢卫平/张立群
江非发言
霍俊明/林喜杰/王莹
段从学/徐俊国
陈旭光
唐力
安琪
娜仁琪琪格
梁小斌
安琪/娜仁琪琪格/李成恩。在北京盲人学校。2009年6月27日,下午。鲁克摄。
徐南鹏/霍俊明/安琪/鲁克。在北京盲人学校。2009年6月27日,下午。
什邡老师朗诵地震诗。
徐南鹏
梁小斌
安琪在朗诵
蒙古女儿娜仁琪琪格在歌唱
江非
艾青如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关链接]在北京、什邡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
《你我有幸相逢,同一时代》
——致过年回家的你和贺知章
想象你在路上,一切有价值的行走,路的行走
轮子的行走,马的行走
想象一群树繁华落尽,倍感萧索,想象
灰色,轻灰色,重灰色
一路伴回家的人相遇故园的鬓毛已衰
想象一下,你的登峰造极在未来的节律里依凭
某种成败而定
江山激昂,或来年春暖,关于此生
犹如诗酒入瓶
犹如我最愿生活其中的春秋与唐朝
犹如马,行走在一路的光上
路在光上
你我有幸相逢,同一时代。
《一生不可自诀》
题目来自潘洗尘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5522887
一生不可自诀,不可提前把人世归还人世。不可取走时间
依附在我们身上的步履,不可被思想的乌鸦引向孤寂
的深渊,也不可,随同阴影的诱惑放任狂想的激流。
不可自诀,不可与活着擦肩而过;也不可沉默,自卑
和自怜;不可嫉妒,不可不可理喻,也不可,莫名其妙
仇视他人。不可死在无梦之境,也不可,呼吸在无意义
的此在。不可承担太多责任也不可,什么责任都不承担
不可将落叶归罪于秋天也不可,将繁华无端葬送
不可暴殄天物也不可开发过度,不可生无谓也不可死有辜
不可在今生不遇见该遇见的人也不可,指望此人命该只被你
一人遇见。不可在熟悉的地方呆上漫长一生也不可
在陌生处四顾张望陌生的躯体游魂般走来走去。
不可自诀,我的兄弟,如果你有过瞬间闪念你要相信
我也有过。要相信,唯有此生才是我们的安身之所也要相信:
最终我们都会沉入黄昏,进入一场,悠远绵长的睡眠。